老记见证媒体记者的“国味”婚礼
老记见证网 资深记者 聂志义 摄影报道
在当今社会,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直接影响了经济发展速度下民族文化的变异速度,并在冲击着各个地域的民族特有文化。
在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年、八千年甚至更久远的厚重,浓郁的华夏文化历史的国度里,却因为经济速度发展的“超高铁”化,造成了人们的信仰危机,文化危机以至于人们自我的生存等危机。在这些危机重重中生活的人们失去了自己的厚重和骄傲,失去了母亲的教诲和道德礼仪,最后发现成为了一个不中不外、不东不西的不肖子孙,老祖宗的文化味道被抛在了九霄云外。
在中国劈开了最后一个封建帝国——大清王朝之后,中国的文化就开始了颠覆性的沦陷,开始是国父孙中山带来的东洋文化用政治化武器,撬开了顽固不化的保守派那类似花岗岩的脑壳。随后便是一些怪味豆般的文化“臭豆腐”版开始充斥着中国大部,也冲击着被鸦片腐朽了的民族根系。
婚丧嫁娶,婚为四者之首,也是人生四大幸事之一。常言道: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于是乎,在结婚上可是都注重一个喜字,喜字又都注重是以红色为主色调。红就是喜庆的代言,可是西方文化却非要和中国传统文化叫板似的,把大喜日子不让穿红带绿,却要穿上在传统文化中丧事的白色衣冠拿来当大雅时尚,于是乎,大江南北,关内关外都是婚纱婚礼,连过去的照相馆都清一色的趋炎附势为“婚纱影楼”了。嗨,你说,这算什么事呀?
在玩腻了时髦和刺激后,大家在婚庆公司和“婚纱影楼”的鼓动下又找出了各个千奇百怪的婚礼样式,都想图个新鲜和另类。可是,结婚发昏了头的不孝子孙们,你们何尝曾想过,失去了民族文化的礼数的婚姻会有意义么?好了,咱也不拿离婚率来说事了。
业余时为亲朋好友拍了十几年结婚跟拍的记者本人,一直想找到能有华夏文化积淀的婚礼开开眼,顺便也正正视听鼓鼓正气,正在叹息绝望之际,上苍给了我一个意外的惊喜。
和我同在一个城市里的老乡小老弟杨夺,是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的一名记者,成天一副儒雅模样的他从来没有给记者留下会有一鸣惊人的壮举的样子。可是,就是这个默默无闻的小乡党,却让我感慨万千,感激涕零,因为是他让我看到了一场最有中国民族文化的婚礼,打响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婚礼的第一枪。也许而为2011年的全国文化遗产日提前献上了个特别的贺礼。或许,也是与他的爱妻,不,在这里应该称之为“娘子”的哪一位一位致力于传统女德文化的志愿者——周柔妤是有着决定性关系吧。
现在就让我们拉开一场真正的中国婚礼的序幕,感觉中国传统婚礼的味道。
婚礼虽然有些繁琐,虽然主持人有点紧张没有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婚礼样式,倒的很符合我们中国人的理念和口味,也确有些解疑答惑的效果,在整个婚礼仪式上12项礼仪做了一个多小时,在30多度的天气下,新郎新娘,身穿两层厚厚的民族服饰,正庄严的殿堂上经受住了这红火的洗礼的考验,终于百年之好。

大清早,哥俩就开始贴出了今天的主题词。

从千里之外的内蒙老几家来帮忙的大姐夫最辛苦。

今天的衣着可是很有讲究的,就连做伴郎的还同学也不例外。

很新鲜,有点上台唱戏的感觉。

今天还特意给孔圣人送上了鲜花。

给楼下忙活的朋友们送些糖和烟去。

这些礼物叫做“礼数”可是各有说法的一样都不能少呀。

汉朝的规矩,大奔的行头。

为了避开交通堵塞,还要专门研究制定迎亲路线。

看看这装糖果的袋子都很独特。

依然是按照传统文化礼仪,那这鞭炮自然也少不了呀。

虽然现在中国的酒文化有些遭到重创,但是今个可是特别的特别情况。

联系新娘那边的情况,准备出发。

新郎大人开始移驾了。

穿这身行头来迎亲,新郎自己都笑得合不拢嘴了。

心情急迫,结果把礼数给落在了后面了。再派八百里加急也来不及了,还是用着顺风耳吧。

小伙子风风火火的终于把礼数给送来了。

看看这礼数吧,够沉的了。

哈哈,看看岳母大人多高兴呀,只要她高兴了大家才能都高高兴的。

这第一个礼要送个老太太。

虽然岳母大人高兴了,可是老太太的礼数也是最重要的。

拿到了许可证,才能见到“喜洋洋”的新娘子。

看来新娘子早就等得不耐烦了,我们的杨记者在询问还有没有什么礼节没有。

一听说,基本通过了,这小杨高兴地那个嘴呀就----

真有点武林外传的意思。

这门口的老太太有点晕,这是在演戏呢,还是我在梦里,恰恰自己的脸却很疼。

街道两边的路人也专门凑上来看看着新鲜的婚礼打扮。

虽然是谢绝了很多媒体的采访,可是周围依然是有可疑人物在----。
请新娘子上轿----车。

不过,这还是比坐轿子舒服些。

娘家人再送一程。

这就是今天主会场,很有些文化韵味吧。

我明白了古人把袍袖做那么大,感情就是为了防炮竹崩着眼睛呀。

婚礼前的偷拍者。

开始步入婚礼的盛典。

穿着着古代的衣裳走起来就慢多了,很吃力呀。

难得有点拍古装戏大片的感觉,就慢慢体验吧。

走在楼梯上就如同上华山的天梯。

哈哈,刚刚落下脚跟就成了焦点了。

这是什么意思呀,要消费吗?呵呵,错了,是要参加婚礼的双方亲人的名单。

来在山东、河南的婚礼志愿者在就严阵以待了。

大家争先恐后的来一睹风采。

这就是华夏礼仪的历代宗师。

第一次见到婚礼也要金盆洗手吗?

侍从、侍女们早就演练了很多遍了。

这些都是些弟子规之类的古典诗词佳句。

要上场了,免不了要捯饬捯饬。

这里还在忙着置办道具。

亲朋好友都基本就做了,大家都在焦急的等待着别开生面对古典婚礼开幕。

反客为主,就连饭店的服务员也感到很不自在,来去都是步履匆匆。

一揖到地,表明了古代礼仪之邦的仪表魅力。

业余主持人是位汉服文化的研究者。
这光景谁能相信这是一个现代人的婚礼现场呢。

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彭副台长主婚人作为证婚人大步出场。

这点起的不单单是一个婚礼的蜡烛,更点起了民族文化传承的光明。

一句祝贺,说了全世界华人的心声,祝贺新人的婚姻美满,祝贺我们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祝愿我们的民族文化天长地久。

在笼中严肃的婚礼上,大家聚精会神的异常宁静。

古筝韵律配古诗吟唱,道出了别样情韵。

侍从、侍女的志愿者们的和声朗读更是情真意切。

上敬香,奏祖灵。

施大礼,祈福祉。

读告文,宣家成

返敬酒,祝儿立。
恭送雁,求终老。

收心境,明忠诚。

混为一体天促成。

行大礼,叩首感恩。

一直积极支持民族文化的美女市长,作为主婚人铿锵祝语很有些克己复礼的光复。

这是真正的拜天地,感谢上苍。

这也才是真正的夫妻对拜,拜托一生。

这就是相敬如宾。

改口了,这里不叫先生,是相公。

感谢来宾的祝贺。

这边摆上了小吃很有讲究。
喜盆洗手预示着幸福美满。

红酥手是不是就指的此时的新娘子的纤手呢?

句句朗朗上口的说法,字字谨记佳人心里。

这一吃,就吃出了文化韵味吧。

怎么还有葫芦呢?

噢,原来这就是现代婚礼常见到的交杯酒的原型呀。

太奥妙了,太精彩了,看看这孩子都看傻了。

把相公的毛发剪下来系在娘子的发根,这就是结发妻子的来历。

接受彼此的祝愿。

接受大家的祝愿。

这一刻,乐声、书声、心跳声,声声悦耳。

感恩酒敬长辈人。

谢谢含辛茹苦养育恩。

敬酒爹爹辛苦了。

12礼数,终成一对新人鸳鸯梦。

新人、喜事、为传承民族文化尽己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