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凉的2011文化遗产日
老记见证网 资深记者 聂志义 小记者 聂安邦 摄影报道
没有邀请,也许就没有人会记得。作为2006发现文化形象大使,记者一直致力于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挖掘和记录中,并丝毫不敢懈怠。原来在《文化时报》的时候,每每到这个时节也是我们最忙碌的时候,因为那时候不单是在6月份的全国文化遗产日才是河南文化的盛会,而是在这之前的早半年,即每年的11月份,河南省在原任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的批示指导下,便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规模抢救挖掘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厚重河南文化遗产的活动当中,那时候,全上下一心,也着实真正创造了文化遗产抢救挖掘的一个最巅峰时代。可是,不知从啥时候,悄无声息的河南的文化遗产日,夭折了。后来《文化时报》这个唯一能体现出河南文化大省的文化产物在一些不懂文化和传媒的指挥下寿终正寝了。再后来各个媒体的文化报道也几乎是魂飞烟灭了。在这块厚重、富饶的华夏人文沃土上却残存者寥寥无几的营养不良的文化斗士们。
老记见证网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直默默地履行着匹夫之责,因为我们坚信没有什么能比这个处以危急时刻的民族文化尽心尽力更为神圣、伟大事业和匹夫之志了。一个民族的伟大是因为文化的鼎盛,一个民族的消亡也是先从文化开始的。钱花完了,可以再挣。粮用完了可以再种。民族文化没有了,就不会再有了。经受了上世纪的朝代更替,战乱撕裂和文化大毁灭的中华民族已经在奏响的《国歌》中所明确的那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只不过,我们这些时时遭人讥讽和嘲弄的“义勇军”成为了传承文化遗产的遗产了。
2011的文化遗产日是在南方惊涛骇浪灾情频发,河南等大旱依旧的背景下不期而遇了。
时至今天的文化遗产又会有什么变故呢,老记见证网的一老一小在一个阴霾笼罩的天气下开始了一天的扫街。

不知道是来晚了还是-----这里行人寥寥无几。

工人员在抓紧时机留下活动的存在。

老奶奶在对孙子诉说自己小的时候就在这些文物里面上学读书。

最近最厉害的阴霾天气。

孩子们在老师的安排下有条不紊地练习的画图。

上岁数的老人家也在晚辈的搀扶下来看热闹。

小记者连连按下快门抓住这些练习抓拍的精彩。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孩子就是孩子只会玩的开心。

就连出来遛弯买菜的老爷爷老奶奶也过来捧捧场子。

母亲记录孩子的社会活动镜头。

这个“背装”是河南古老社火的一个绝活,
可惜,今天因为郑州的交通,记者没有看到精彩的表演。

孩子很热,看脸色不是很好受。

文化遗产的内涵也会成为崇拜的明星。

头套松动了,要用死铁丝来固定好。

孩子在妈妈的帮助些书写着自己的心声。

老生常谈幸听之,俗套。

这就是主会场了,原来这也只是最普通的分会场之一。

终于看到了一家媒体同行在采访。

这个地方还是蛮吸引人的。

又看到了一家立体媒体同行的“枪口”。

小记者在向同行的编辑阿姨抱怨,没有什么精彩可拍的。

一直很留意,一直未发现。

在这个花费巨资的土堆旁看看。

这好像不能和文化遗产的厚重联系起来吧。倒有点像垃圾队的味道。

圈地设项不知所图为何?

这种文化项目能有什么实际意义。

往年文化遗产日甚是红火的文庙院内的行人更是寥寥无几。

门庭冷落鞍马稀。

小记者看看这千年古井,嘴里嘟囔着,这是什么呀,简简直就是垃圾井。

挖地三尺,进去却是什么也没有,真是劳民伤财。

大门口处终于看到了两位老人家在看文庙的简介。
以下是小记者聂安邦的摄影作品

两个参加仪式捧场的奶奶回家了,看到小记者拍照很是稀罕。

老奶奶的身体真中,背着大鼓还能一直敲这么久。

很不错的片子就是那该死的水瓶,让我的水平打了折扣。

穿上这身古装还真好看。

一个百姓来鉴宝,这么多专家伺候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