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形将消失   老记大漠行   图说天下   社会关注   文化焦点  媒体联播   校园记者
老记简介
    寒心,原名聂志义,原任《文化时报》资深记者。

    现任老记见证网、 一点资讯、网易新闻等自媒体平台的《老记见证》联合报道总策划、资深记者, 也是2006发现河南形象大使,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讲师、社会学者。十多年的记者生涯,寒心发现河南的很多文化遗迹和民俗文化正在被现代的人们逐渐淡忘,寒心很心寒,那些或美丽、或神秘、或怀古的文化不能就这样沉没!寒心决定将用毕生精力为之而奋斗,以尽匹夫之责!


热线:13014500123
微信:hx13014500123
(注明老记见证网)

举手发言
最新报道
 老记大漠行摄影系列报道《感悟大
最新策划
 “庆红旗90年,暑假自驾草原行”
 老记见证——大漠父子暑假大漠行
 《旅游学摄影》走进陕县地坑院
 老记大漠行系列摄影报道《感悟大
 “见证河南文化”报告会6月9日将
 蒙古族婚礼介绍
 永恒地久,2009!——火红的七月
 
 
凄凉的2011文化遗产日
作者:大漠寒心 文章来源:老记见证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6/14 14:55:32

 

 

凄凉的2011文化遗产日

 

 

老记见证网 资深记者 聂志义 小记者 聂安邦 摄影报道

 

 

没有邀请,也许就没有人会记得。作为2006发现文化形象大使,记者一直致力于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挖掘和记录中,并丝毫不敢懈怠。原来在《文化时报》的时候,每每到这个时节也是我们最忙碌的时候,因为那时候不单是在6月份的全国文化遗产日才是河南文化的盛会,而是在这之前的早半年,即每年的11月份,河南省在原任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的批示指导下,便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规模抢救挖掘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厚重河南文化遗产的活动当中,那时候,全上下一心,也着实真正创造了文化遗产抢救挖掘的一个最巅峰时代。可是,不知从啥时候,悄无声息的河南的文化遗产日,夭折了。后来《文化时报》这个唯一能体现出河南文化大省的文化产物在一些不懂文化和传媒的指挥下寿终正寝了。再后来各个媒体的文化报道也几乎是魂飞烟灭了。在这块厚重、富饶的华夏人文沃土上却残存者寥寥无几的营养不良的文化斗士们。

老记见证网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直默默地履行着匹夫之责,因为我们坚信没有什么能比这个处以危急时刻的民族文化尽心尽力更为神圣、伟大事业和匹夫之志了。一个民族的伟大是因为文化的鼎盛,一个民族的消亡也是先从文化开始的。钱花完了,可以再挣。粮用完了可以再种。民族文化没有了,就不会再有了。经受了上世纪的朝代更替,战乱撕裂和文化大毁灭的中华民族已经在奏响的《国歌》中所明确的那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只不过,我们这些时时遭人讥讽和嘲弄的“义勇军”成为了传承文化遗产的遗产了。

2011的文化遗产日是在南方惊涛骇浪灾情频发,河南等大旱依旧的背景下不期而遇了。

时至今天的文化遗产又会有什么变故呢,老记见证网的一老一小在一个阴霾笼罩的天气下开始了一天的扫街。

 


不知道是来晚了还是-----这里行人寥寥无几。



工人员在抓紧时机留下活动的存在。



老奶奶在对孙子诉说自己小的时候就在这些文物里面上学读书。



最近最厉害的阴霾天气。



孩子们在老师的安排下有条不紊地练习的画图。



上岁数的老人家也在晚辈的搀扶下来看热闹。



小记者连连按下快门抓住这些练习抓拍的精彩。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孩子就是孩子只会玩的开心。



就连出来遛弯买菜的老爷爷老奶奶也过来捧捧场子。



母亲记录孩子的社会活动镜头。



这个“背装”是河南古老社火的一个绝活,

可惜,今天因为郑州的交通,记者没有看到精彩的表演。



孩子很热,看脸色不是很好受。



文化遗产的内涵也会成为崇拜的明星。



头套松动了,要用死铁丝来固定好。



孩子在妈妈的帮助些书写着自己的心声。



老生常谈幸听之,俗套。



这就是主会场了,原来这也只是最普通的分会场之一。



终于看到了一家媒体同行在采访。



这个地方还是蛮吸引人的。



又看到了一家立体媒体同行的“枪口”。



小记者在向同行的编辑阿姨抱怨,没有什么精彩可拍的。



一直很留意,一直未发现。



在这个花费巨资的土堆旁看看。



这好像不能和文化遗产的厚重联系起来吧。倒有点像垃圾队的味道。



圈地设项不知所图为何?



这种文化项目能有什么实际意义。



往年文化遗产日甚是红火的文庙院内的行人更是寥寥无几。



门庭冷落鞍马稀。



小记者看看这千年古井,嘴里嘟囔着,这是什么呀,简简直就是垃圾井。



挖地三尺,进去却是什么也没有,真是劳民伤财。



大门口处终于看到了两位老人家在看文庙的简介。

 

 

以下是小记者聂安邦的摄影作品



两个参加仪式捧场的奶奶回家了,看到小记者拍照很是稀罕。



老奶奶的身体真中,背着大鼓还能一直敲这么久。



很不错的片子就是那该死的水瓶,让我的水平打了折扣。



穿上这身古装还真好看。







一个百姓来鉴宝,这么多专家伺候着。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后台管理
    Copyright © 2007 老记见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04273号 豫公网安备41010402002054号 24小时值班电话:13014500123
    本站文字和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