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形将消失   老记大漠行   图说天下   社会关注   文化焦点  媒体联播   校园记者
老记简介
    寒心,原名聂志义,原任《文化时报》资深记者。

    现任老记见证网、 一点资讯、网易新闻等自媒体平台的《老记见证》联合报道总策划、资深记者, 也是2006发现河南形象大使,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讲师、社会学者。十多年的记者生涯,寒心发现河南的很多文化遗迹和民俗文化正在被现代的人们逐渐淡忘,寒心很心寒,那些或美丽、或神秘、或怀古的文化不能就这样沉没!寒心决定将用毕生精力为之而奋斗,以尽匹夫之责!


热线:13014500123
微信:hx13014500123
(注明老记见证网)

举手发言
最新报道
 老记大漠行摄影系列报道《感悟大
最新策划
 “庆红旗90年,暑假自驾草原行”
 老记见证——大漠父子暑假大漠行
 《旅游学摄影》走进陕县地坑院
 老记大漠行系列摄影报道《感悟大
 “见证河南文化”报告会6月9日将
 蒙古族婚礼介绍
 永恒地久,2009!——火红的七月
 
 
感谢并转发《教育时报》为了即将消逝的文化“二心蒙男”父子的文化情怀
作者:大漠寒心 文章来源:老记见证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1/24 10:07:55

 

 

为了即将消逝的文化

 

 “二心蒙男”父子的文化情怀

 

 

《教育时报》 记者 刘洪雨 实习生 杜帅鹏

 

 

 

“在缤纷繁杂的都市里,在情感交错的困惑中,在冥冥之中总感觉自己是前世转来的一匹离开群体独闯天下的大漠苍狼。危险、穷困、饥饿,不能成为一个斗士停止前进的理由。”翻开《感悟大漠》摄影报道集的扉页,记者看到的是这样一句豪言壮语。书的作者是寒心和热心,一对出生于大草原,扎根在中原大地的蒙古族父子,两个将传承民族文化作为人生目标的人,寒心名叫聂志义,热心名叫聂安邦,今年10岁。近日,带着对文化传承者的敬仰,怀着对民族文化的敬畏之心,记者走近了“二心”,走进了“二心”之家,共同感受这对“蒙男”父子的文化情怀。

 

传承文化  匹夫有责

 

聂志义原任《文化时报》资深记者,2006年“发现河南文化形象大使”,人民网、大河网专栏资深记者,郑州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讲师,社会学者。曾任职多家媒体工作,担任过摄影记者、副总编辑、大学教授、播音员、主持人的“老记”,于2007年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也是唯一的一家抢救挖掘民族文化、发表文化纪实摄影报道的专业网站——老记见证网。并先后与商都网、河南人民广播电台联手推出的《老记见证》联合报道。

 

“十多年的记者生涯,寒心发现河南许多的历史遗迹和民俗文化正在被现代人逐渐淡忘,寒心很心寒,那些或美丽、或神秘、或怀古的文化不能就这样沉没!寒心决定将用毕生精力为之奋斗,以尽匹夫之责!”在老记见证网上,最最吸引我们,最令我们感动的莫过于这句话,当谈起这句话是,老聂说这就是他为什么下决心从事文化传承的原因。当年好多媒体看中他的工作能力,提供了待遇优厚、发展空间大的岗位,可他都一一婉言谢绝,他觉得作为一个记者,作为一个中国人,他有责任去用自己手中的相机和笔,用影像和文字去记录下这行将消失的文明。

 

2007年起,他带着儿子聂安邦,开始了漫长而又艰辛的文化传承之路。天井窑院俗称“地坑院”是窑洞的一种是黄土高原地域独具特色的一种民居,也是人类“穴居”发展演变的实物见证。“地坑院”被称为中国民间“建筑奇迹”、中国北方“地下四合院”。 2007年,他们探访地坑院的一组照片引起了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生院建筑学专业古谷诚章研究室的关注,该研究室致函聂志义,希望能够和他一起去探访这一建筑景观。20089月,在老聂的努力下,他和研究室4名成员来到三门峡陕县,与当地老百姓同吃同住,共同努力留下了对这一建筑奇观的考察研究,老聂父子和他的网站也因此为更多人熟知。

2007年,寻访白园现状;2009年,寻查千年白云寺;2010年,找寻千年竹园;20115月,父子二人奔赴许昌,翻山越岭,寻访即将消失的千年古迹——禹州白马寺遗迹……一年365天,他们常常奔波在路上,一辆车,一对父子刘大门留给很多人的印象,在他们看来,寻访就是生活。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聂志义尤其重视,他认为,这些东西没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的传承,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近年来,他先后关注河南豫剧文化,跟踪采访赵吟秋老师的梨园传奇,关注曲艺文化,拍摄河南相声走系那个国际舞台的光辉历程,寻访黄河澄泥砚传人,探究这一名砚的制作过程;寻访民间曲艺“活化石”,拜访百岁口书老太;在原阳县全程跟踪拍摄了原阳米村作坊米饮的制作过程,揭开了这一300多年前深受明朝皇家亲睐的“宫廷玉液”的神秘面纱。走进魔术之乡,记忆末代方城石猴老匠人,探寻“兽医”始祖,采访新密竹编的最后传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探寻,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采访让老聂深刻感觉到抢救这些才是当务之急。

 

 

 

在寻访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他和儿子用一幅幅图片向我们展示着中原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民间传统文化的神秘多姿,痛失也向我们昭示着,如果不对这些老祖先留下来的“宝贝”加以关注和保护,他们将会永远定格在这图片中,只能成为为一种回忆,留给子孙后代一种深深的遗憾。

 

作为记者,他从未忘记自己的良知和责任,《百万巨款换不来一棵树苗》《1400年密县县衙修缮举步维艰》 《百万灵宝道情皮影”异国展出蹊跷丢失谁之过》 《开封古城墙何日被“开封” 》《正在变味的马街书会》……在一次次的采访中,他更多的是使用文字去“说话”,以激起更多人对身边文化和文明的关心和关注,用大家的力量来推动和保护。

 

正是由于老聂的坚持和努力,他的行动和网站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采访中,他谈到,前不久,国内几家媒体想借用他的采访内容,去做一些公益宣传事业。聂志义毫不犹豫的赞成,“对于以公益事业为目的的应用,我的图片和文章无偿奉上。”他明确表示。就只这样一个人,就是这样一岁父子,在为即将消失的文明和自己心中的梦想不懈努力着坚持着。

 

大漠之行  始于足下

 

作为内蒙人,内蒙古的大草原和大漠始终是他们的向往。老聂1994年来到河南,因为工作缘故,很少真正亲近大漠。2007年春节期间,他在亲朋好友的支持和赞助下,在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的鼎力相助下,和6岁的儿子聂安邦,来到内蒙古,驾驶一辆汽车开始了父子两个的大漠之行。在大漠中,他们父子惺惺相惜,互相照顾,在困难面前互相鼓励,历时一个多月,用镜头记录下了大漠深处的神秘,记录下了这里淳朴的民风,将一个神秘的真实的的蒙古民族展示在世人面前。

 

期间,老聂每天都会和河南电台连线直播行动历程,和他们的粉丝们连线互动,与他们分享其中的艰辛和刺激。“其中有一次,正在直播时,我突然昏厥了,千里之外的同事和粉丝们焦急万分,当时只有宝宝在我身边,他就用掐人中、按胸口等各种方式将我救醒,回来之后听同事们提起,我特别感动,我觉得困难之中宝宝长大了。”讲到此,聂志义感慨万千。大漠之行受到多家媒体的关注和报道,聂安邦也成为风靡一时的“小童星“,20074月,在父子大漠行结束后,聂安邦被《中国青年报》报道,小“蒙”男成了他的新称谓。他们将自己努力的成果制作成了《感悟大漠》一书,,石钟山在看完这本摄影集后写到:我们也应该在祥和的生活中呼唤些什么吧?向聂志义一样,给生活多点野性,然后再注入一丝理性,思考些什么。不用努力去想,能想起什么是什么。

 

 

就这样,一个父亲带着一个6岁的孩子,穿行在大漠和草原深处,用行动诠释着生命的力量,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教子育子   呕心沥血

 

采访中,我们参观了老聂的家,家里清新别致,墙壁上挂着他和儿子的摄影作品,房间里和阳台上摆满了花草,“花语即人语,花草植物也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会按时伺候他们,按时浇水,按时晒阳光。艺术需要亲近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尤其是生活在喧闹的都市之中。这也是我经常教育宝宝的。”老聂这样说道。

 

老聂在教育孩子方面非常特殊,第一:对孩子管理要民主,但是要把控方向,民主化的管理模式是大家都提倡的,但是当孩子尚小,没有辨别是非好坏的能力时,就需要我们的引导和把控,告诉他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还要告诉他为什么。做人标准关键在于责任两个字,寒心教育热心最多的是什么是男人,热心脱口即出:有责任心,敢于担当,是家里的挡风墙。第二,他说教育孩子要身体力行,言行一致,要求孩子做到的事,自己首先要做到。面对孩子,他是这样教的,也是这样做的。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传统,几千年来,国家治理有法律、有刑狱,家庭也要有家规、有奖罚,小到斥责,大到写检查、面“镜”思过,寒心都严格要求做到。“最长的一次面对镜子,默念‘我错了,我是男人,我要有责任’跪了三个小时。”提起家教,小安邦比父亲记得清楚。

 

谈起孩子对摄影的兴趣,他说,兴趣不是强制形成的,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小安邦2岁半的时候,就对我丢弃掉的摄影废片感兴趣,再大一点的时候他就会问个为什么,我并不刻意的教他什么,只是到他真正对摄影感兴趣的时候才给予引导。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孩子兴趣的形成作用很大。而谈到如何发展孩子对摄影的兴趣,他心里早已有了规划,而且一直在做,“摄影记者需要实战经验,需要亲力亲为,用镜头记录历史,我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多的带他一起去采访,经历一些人和事,从中指导他成长进步。摄影记者最大的问题是不会文字,他从小喜欢读书,我就知道他要读写结合。”聂志义说。当问起聂安邦的理想时,他说:“当一名像爸爸那样的人。”聂志义是孩子的偶像和榜样。

 

两“心”相依  情深意浓

 

正是坚持了科学的教育方法,小安邦才有了现在的成绩和进步,因为他不仅参与了“老记大漠行”、“寻找地坑院”、“寻找禹州白马寺”等文化活动,还受邀参加了郑州车展、中国书画名家河南采风等一系列的活动的跟踪采访,受到许多大家名家的欣赏,获得过各级各类十多个荣誉,2007年被评为中国最小的网络新闻摄影记者,20102月,他代表河南省400万中小学生参加了全国第三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获得一等奖。

 

谈其他和儿子,老聂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题,父子两现在谁也离不开谁,关系已变得非常“复杂”。他总结说,我和宝宝的关系既是父子,又是朋友,既是师生,又是搭档。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看到,因为老聂的教导,宝宝一言一行都大方礼貌,尊重爸爸,与爸爸亲密无间,但时不时还开个玩笑,关心爸爸,聂志义有肩周炎和颈椎病,宝宝就经常给他捶背,宝宝爱读书,老聂就经常陪他逛书店买书,老聂喜欢花草,宝宝就跟着学习照顾,还有与“大熊”—一只陪伴他成长的牧羊犬产生了深厚的兄弟般的情谊,短暂的交流,给我们留下了懂事孩子的好印象。“除了文化遗产的记录发掘,孩子是我最大的希望和寄托了。”这是老聂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传承文化,匹夫有责!”这是聂志义经常说的一句话,经常教育孩子的一句话。小安邦在逐渐长大,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理解了父亲做这些事的意义,坚定了他心中的那份执着和追求。大小“蒙”男,寒热二“心”,相信他们的路会越走越宽,相信他们的精神会感染更多的人,吸引更多的人。让我们以文化传承的名义,向他们致敬!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后台管理
    Copyright © 2007 老记见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04273号 豫公网安备41010402002054号 24小时值班电话:13014500123
    本站文字和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