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记见证鹤壁印象—
李家大院、蚕丝鸭蛋、三河水
《老记见证网》联合报道 资深记者 聂志义 摄影报道
一边是豫西南灭顶之灾的大旱,一边又是云南鲁甸6.5级地震夺走了数百生命的悲剧。一个河之南,一个云之南,这回可真是难为人了。为了吐口闷气,趁七夕情人节,驱车走进豫北山区鹤壁小城领略一下那里的风土人情。
在媒体同行的引领下,先后在鹤壁的近郊惊奇地发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收获之一:没想到鹤壁水资源很是丰富,牺牲了一个叫盘石头的村子,保住了几百万人的小康富足。由此水库驱车游去,路旁时隐时现的清泉小河旁站满了消暑纳凉的大人和孩子们。想想在旱灾中煎熬的百姓们,这里简直是天堂般的优益。还有一个收获是,没有想到这里却藏着一个较大的古代高官大宅,并且保护的基本完整。对于,专门致力于抢救挖掘民族文化遗产的记者来说这个收获却是很意外,要说这第三个收获呢,就是,在此次随性出游中看到了鹤壁处处景点没有一个收费卖票的,尤其是淇河的游泳浴场和湿地公园的建设相对较明显,却没有像省会郑州进个院子就要钱的那种拜金和铜臭的感觉。
在这些意外的收获吸引下,不得不延长了行程。
据陪同的鹤壁日报的美女记者介绍:这个位于鹤壁市内大胡村的李家大院可是一个要比山西晋城陈廷敬的皇城相府要早几百年,因为人家可是明代的尚书爷的宅子呀。
据了解,李家大院又被称为“大胡村李尚书府”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距今近500年,占地50余亩;5个并排九门相照的楼院组成,共有房屋1500余间,最高的建筑20余米;每个庭院里都设有哨卫楼、仆人院、柴院等。整个建筑群巍峨壮观,精雕细刻,四梁八柱、花墙砖雕、屋檐陶兽……无不显示着当时主人的威严与尊贵。
然而,就是这样一处被当地人称为“小故宫”的庞大古建筑群——李家大院,却落寞地屹立在城中村里,日益破败,一些老屋已坍塌过半,墙体裂缝,摇摇欲坠;部分房屋的主人搬迁入住新楼后,将其租赁给一些外地的拾荒者;散乱堆积的废品垃圾,与大院神秘久远的古韵难以合拍。
据做了十多年的李家大院义务讲解员李连合介绍说,地势高的大宅院是东家住的,西边的下屋都是仆人下人们住的。现在主人们住的院落还能连片看到,西边下人住的院落已经早就不见踪影了。
至于,这个李家大院属一位官居尚书一词,虽经记者多方打探也未能得知这个尚书到底是兵部,吏部还是别的什么刑部均不得而知,就连其真实姓名也未能找到,只听李连合说,其嫡传后人现在都已经全部迁走临界汤阴了。
现在虽然上面都说重视可是眼看着这些古建筑老宅子不断地房倒屋塌,也不见有那个官方管事的来说个所以然来。
在好友的带领下,记者又来到了位于湿地的养鸭场,看到了以缠丝闻名全国的鸭蛋的养殖和制作过程。还尝到了,他们在五岩山下种出的特种谷粒,还有以的无核山枣。真没想到,这个鹤壁还真让记者刮目相看了。

不俏子孙哪都有,此处绿山难逃脱。

虽经高温大旱,但是在这里能见到这个风景已属难得了。

单从画面上就不能看到清澈见底的溪水,据说,这是从那个水库流出来的,
还据说,水库底下有很多泉眼不停地往外奔腾着这冰镇般的甘泉水。

谁要是在这里还喊热的话,那他一定就是火龙王。

遥望对面崖壁上的两个石塔,据说,很有些来头,
是从原来被水库淹没的盘石头村整体搬迁至此。

嘿嘿,不告诉你水凉就是给你一个冰心凉的痛彻。

不要太惬意呀。

孤岛上的两个人,一定很爽!

水面上不时还漂浮着淡淡的浓雾。

迎头走来的是哪支野战部队呀?
他们可否就是能赛过专业攀岩队的“山羊”大侠呢?

记者驱车经过的时候,不难看到水库下游被山民废弃的家园。

这里要用世外桃源来形容实在是有点难,
因为,看不到一个桃树,可是意思到了。

这个开三轮的很豪横,一下子拉了十几口子,小心呀,大哥!

很少看到的农家小院,一看就很舒坦。

这个戏台,很有年头了,据说,对面的龙王爷很灵验,只要百姓没水吃了,
只要给他唱上几天大戏,准保比红十字会还给力。

看看这个白龙爷的香火多旺盛呀,不会是西游记
里面的白龙马得道后隐居此处来了吧。

紧挨寺院后面的这些天然形成的大石块也很有意思。

这里据说每年都会有自愿为龙王爷做祭品的一些人来此处殉道。

虽然政府再三提示禁止游泳,可是,依然有不怕死的匆匆再匆匆。
看到了一个善良可爱的姐姐,在用轮椅推着妹妹上坡玩耍。

也看到了,这两位豪横的大伯大妈在耍叉,要打此处过先交买路钱。

这天还在玉米地里劳作,想起来身上就感到了叶子拉过的感觉。

在乡村的超市就是这个样子,几乎是千货公司。

石碑告诉我们这里已经被保护,可是,他管不住风雨和岁月的侵蚀。

这里显然是被有心人维护过的样子。

从这条安装不是很专业的水管看去,这里疑似还住着人。

古堡里弥留着神秘特别的气息,让人不得不尽量去感受,那个原始的岁月。

这个住在这里的阿姨,看上去都有些神神叨叨的样子。

非常考究的门洞依然很是结实和庄严。

节孝双全,写的真好,正是这些古训被遗弃被漠视,
所以,现今的社会才沦落到了笑贫不笑娼的道德论市;廉耻皆无的腐朽。

被当地媒体美女记者找来的,正是十几年默默坚守在此的,古堡大院的守望者——李连合。

这个房子的色彩,给这个古宅凭添了一些昔日的辉煌。

这个通道口,据说,就是地牢的出口。

当时的大院主人把所有的金银财宝都放在大院的最高处,并在底下设置了机关。
只要盗贼出现就会立刻被机关算计,一下掉进底下的地牢中。

看看,这每间屋子一进门的地面上都是机关,稍不注意,就----

进入室内的楼梯依然在,看样子不像是豆腐渣工程,几百年了,还很结实。

这是顺着楼梯通往楼上的躺门,也是记者第一次见到的有防护的楼道。

看着楼板的洞洞,不难想象如果记者上去后是什么后果。

过去百姓家的屋门很少有这么坚固还镶嵌铁钉和铁皮的加固。

这个一般都属于下人们住的小院。

很多倒塌房屋留下来的房梁,被丢弃在一边。

这个三晋院保留很完整的原貌特点。

就是后的木质家什基本上都是木制技巧组成,没用一颗钉子。

据这位老人说,这些老玩意都是被文革时期的坏孩子给破坏的。

据李连合说,这个大裂痕是被底下煤矿给破坏了。

这就是那个时候的停车场,墙上的拴马石,
可以让我们遐想一下那时候这个古堡大院内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象。

这几间房屋都是当地百姓用政府发放危房改造的钱,自己按照原来的模样修缮起来的工程。

据说,这个大院的主人,为了建造豪宅,特地建造了
18做砖瓦窑厂才能就地取材把这个文化遗产保留的比较完整。

这简直就是世界建筑的精华一瞥。

这些民族瑰宝要是被漠视毁坏了,简直就是犯罪。

这里曾经被当成养鸡场,虽未见到一地鸡毛,但是,残留的鸡粪还尚有一些姿色。

这个是不是就是那时候主人骑的那个瘸腿驴上的鞍子呢?

居高临下,让记者感受到了土豪的威武。

一说到保护和维修这些文物大院,李连合就一个字“愁”呀。上面不给钱,我们百姓又没钱。

这些小院现在这个样子,都是李连合和他的义务志愿者们,在杂草丛中用汗滴给恢复出来的样子。

看着这保留下来很是不易的成果,也是这些志愿的功德无量了。

很难想象原来的大院里面究竟住着多少人,他们的衣冠打扮都是怎样的奢侈。
要是能把当时的岁月能按照历史记载复制出来就是一个奇迹。

残垣默无声,历史在诉说。辉煌留不住,子嗣无继承。

这个说明了,那个时代尊卑等级观念的严格,主人走大门,奴婢下人只能走偏门。

这个可以标志着我国绿色覆盖率超过90%了么?

历史的感念就是这个图画的定义。

据说,这个庙宇保佑着南南北北过往拉煤的客商们。

这个被李连合戏说是一个腐败之作,貌似现今的郭美美之流的官小姐,
用自己的压岁钱盖的这座楼。当然,那些压岁钱也肯定都是官员腐败的罪证。

看看这个窗户的做工就知道那时候的奢华地步。

第二天一大早推开窗户,感受到了清爽的空气。

应邀来到了缠丝鸭蛋的鸭舍看到了几只大鹅,
据鸭场主人介绍:鹅是放在鸭舍专门对付黄鼠狼的守护神。

看着水草我说像是女人的秀发,儿子问,虽然没有见过戴绿帽子的男人
(陈光标除外),可也没见到过长绿头发的女人呀。

想想,真想像这位仁兄一样做个普通百姓光着膀子在水里钓鱼小趣快哉。

本想抓拍一些湿地里面的白鹭和水鸟,可是,来了一群捣蛋鬼。

哈哈,还真像一个戏水村姑。

常言道:女人是水做的,其实男人也是,所以,就有必要沾些水气。

听说过,赶鸭子上架,没见过赶鸭子下水。

畅快淋漓,不知道用在这里合不合适。

跟踪追击,跟鸭找蛋。

这些都是成品了,准备上市了。

据鸭场主说,这些都必须和鸭场分开,进行几次清洗才能进行下一道程序。

看来也是体力活呀。

这些腌制的鸭蛋,是不能用手碰的。

等腌制时间到了之后,在进行封袋加压后就可以食用了。

跑了大半天了,能喝上美女泡制的佳品也是快意,
只不过有一种被美女泡的说辞不是很耐听。

美食呀,千万不要和我抢呀。

酒足饭饱之后,你想不想找个这样的地方呢?

嘿嘿,在水里的感受我不说你也能体会到吧,要是说,在被累得一身汗,
又被烤热的要冒油的时候,一头穿进去是不是就跟爽歪歪了?
深山虽惬意,我辈无富受。执着匹夫责,偷闲已知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