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形将消失   老记大漠行   图说天下   社会关注   文化焦点  媒体联播   校园记者
老记简介
    寒心,原名聂志义,原任《文化时报》资深记者。

    现任老记见证网、 一点资讯、网易新闻等自媒体平台的《老记见证》联合报道总策划、资深记者, 也是2006发现河南形象大使,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讲师、社会学者。十多年的记者生涯,寒心发现河南的很多文化遗迹和民俗文化正在被现代的人们逐渐淡忘,寒心很心寒,那些或美丽、或神秘、或怀古的文化不能就这样沉没!寒心决定将用毕生精力为之而奋斗,以尽匹夫之责!


热线:13014500123
微信:hx13014500123
(注明老记见证网)

举手发言
最新报道
 老记大漠行摄影系列报道《感悟大
最新策划
 “庆红旗90年,暑假自驾草原行”
 老记见证——大漠父子暑假大漠行
 《旅游学摄影》走进陕县地坑院
 老记大漠行系列摄影报道《感悟大
 “见证河南文化”报告会6月9日将
 蒙古族婚礼介绍
 永恒地久,2009!——火红的七月
 
 
河南大枣哥的沙漠情怀
作者:聂志义 文章来源:老记见证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9/25 9:32:26

 

 

河南“大枣哥”的沙漠情怀

 

《老记见证网》联合报道 资深记者 聂志义 摄影报道

 

 

一方是华夏文化发源地轩辕故里的中原新郑,一方是有着海市蜃楼美丽传说的楼兰故国的新疆和田,将两者蜿蜒曲折遥遥万里连在一起的是一条撼动世界的“丝绸之路”。

一方是得中原者得天下的寸土寸金视为兵家必争之地。一方是满目飞沙走石戈壁沙漠的发配流离之所,将两者再次魂牵梦系在一起的却是一个感动世界的河南汉子的沙漠情怀。

一个是昔日年富力强的警察;一个是腰缠万贯的成功企业家,正当事业中天时刻他们却隐秘在了沙漠尽头——

一个是害人巨魔的沙漠;一个是绿色食补佳品的枣林,这两者风马牛不相及的名词都难以在大自然间被划为等号——

可是,这既不是谣言这也不是传说,这就是一直过惯了都市生活;被圈养已久的理性人不可理解;也不可为之的另番壮举。

他不是朋友口中的不着调;也不是同行嘴里的搭错筋;更非是被抑郁了的结果。

总之,年迈的老母亲拖病身残腿告诉娃们:好男儿志在四方。

媳妇在家,上敬老下带子告诉爷们:大丈夫建功立业在他乡。

楼兰故城的消失警示我们不要轻视沙漠的威力,可是,要让谈及色变的害人沙漠变成一个异域风情的世外“枣”源可是痴人说梦般的奢望。

知道张建军和哥哥在大漠腹地治沙种枣的故事,是记者从一个央视《发现之旅》媒体同行嘴里聊天时听说的。聊起来记者才很惭愧的知道他们哥俩就在离我几十公里的新郑,更让记者顿足的是张建军的“河南富达林果业公司”就在与记者同一个市区十里之遥的南边,为了及早了解这些能让“央视”发现的河南好爷们的精彩故事,记者相约数次,好不容易才在一个项目展示活动的现场见到了正在繁忙中的张建军。

初次印象是他的发型和脸型一看上去就是确定了他大枣哥的正宗品牌,真的很像一个大枣的外形。如果,真是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话,这或许在几十年后的今天“大枣哥”才得到了正途的所在吧。

虽然,他们身上都有着太多太多的离奇思想和辛酸苦辣,记者也有太多太多的问题和猎奇,可是,在接下来的采访中记者遇到了百年难以一遇的特大灾情——大枣哥不善言谈,说他拙口笨舌有点不礼貌,但是,的确像“慢火炒豆子”半天蹦出一个字。这也或许是体现了像他们一样的很多河南爷们就认实干的特点吧。

张建军,1972523日出生于新郑市和庄镇陈村,家里兄妹六人,张建军是家里的老幺。 父亲张随林2004年辞世后,77岁母亲陈老太就跟着最小的儿子张建军一起生活,说是一起生活,倒不如说是帮张建军照顾年幼的小孩,因为张张建军常年在外奔波,一个月回家的次数寥寥无几。这家里老老小小和里里外外也都由他的夫人李冬军一人在家操持了。

张建军7岁开始在自己村里上小学,15岁中学毕业后在家里跟着父亲在河里挖沙子赚钱贴补家用,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挖沙这个体力活把小小年纪的张建军那不甘平庸的欲望给点燃了起来,一年后他就毅然的决定不再和泥沙在一起混日子了,他要跟着哥哥们学做生意。在淘到了生意经之后,不到20岁的张建军开始单飞,自己在县城承包了一个录像厅做起了老板,做了两三年的小生意之后,因为行情不好,张建军又投身薛店派出所干起临时民警。

也在这个时候张建军经人介绍认识了邻村的李冬军姑娘,后来两情相悦就结了婚,这也算是张建军一生作出的一个重要而又正确的决定,如果不是有贤惠又能理事的媳妇在后方和老母亲二人把家里照顾的妥妥当当,张建军以后也不会没有一丝后顾之忧的干出一番番事业。

当时张建军的大哥在薛店派出所任副所长,因为是合同警察一直没有转正机会,再有能力职位也得不到提升。兄弟二人一商量,离开了那让人羡慕的“好单位”,哥俩一起在新郑投资开起宾馆。好日子没过两年,2000年,“好折腾”的张建军在朋友的引荐下远赴浙江办起物流公司,没想到这次“折腾”竟然赚了300来万,这可真的算是第一桶金了,一般在这个时候,大家都认为这个小伙子,事业也有了,再把老婆孩子接过来一家人团团圆圆的从此过上好日子了。可是,张建军没有这么想,他倒是决定转让了物流公司,在贤妻的支持下,张建军转战湖南长沙,承包了一个酒店,四五年下来赚了一千多万元。可能天生就是做生意的头脑吧,2010年,张建军转而回到新郑和大哥一起开办了房地产公司。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地区,因为有着一双勤劳的双手和机智的生意头脑,张建军无论到那个行业都很顺利。

在张建军在外地奔波的同时,他的大哥最后也选择顺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政策,远赴新疆和田承包了一千亩沙地,开始了他的大枣种植,变沙漠为良田的治沙生涯,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在沙漠种植的枣树不但成活也为沙漠变绿洲的神话成为现实打下了牢固基础,而且,还从中找到了更为珍贵的成就,这使得大哥的治沙种枣欲望不断扩张了起来,沙田也由一千亩增加到了现在10万亩的规模,而此时大哥在新疆拥有的成熟枣田已经有一千多亩。

大哥的做法让张建军从不理解到全力支持也是有过一番思索,当他淘到第一桶金的时候,他被金钱所诱惑,不断地发奋努力。当他有了千万财富后却觉得没有了刺激和喜悦,这让他不断地在寻找一个答案,人生的目的是什么?难道就是为了多挣钱过好日子么?后来,他从大哥的转移事业重心的策略中找到了答案,人生的最大收获就是收获与回报。于是,他便开始了全力以赴的与大哥进行了第二次艰辛的创业之路。

为了验证和鼓励自己的意志,他还特意花了几万块钱参加了一个北京户外俱乐部组织的重走“玄奘之路”的活动,四天的徒步行走下来,他更加坚定了将把自己的毕生定位在他的沙漠情怀中去。

迄今为止,10万亩沙田地已种植大枣1万亩,他们的事迹通过各种途径感动了数百名国内外爱心企业家纷纷加入到了这个造福子孙后代的大公益大收益的活动中来,目前不到半年的光景已有包括港台、爱尔兰华侨在内的爱心人士已经捐助认包了4000多亩枣田。

采访最后,张建军告诉记者:除了想在精神层面追求一种升华外,还有更多原因使他们坚定地治沙种枣的信心,国家的政策、回报社会治沙造林、施展抱负检验自己的意志等因素外,还有一个最大的理由,那就是,全世界的大枣90%在中国,而在气候、温差和环境的经纬度上,这里的沙漠是最适合大枣生长的地方,加上大枣也是人类食疗中最好的干果,常言道:“经常吃大枣,大病小病都不找”,新疆这里气候干燥、风沙肆虐,可是,这里的百姓却很少得病就是因为吃了这里的大枣的主要原因。

再加上边做大公益,边做大开发,依然还可以挣大钱呀。现在他们的大枣市场价40块钱一斤都供不应求,不信你尝尝,这个果子不但个头大而且超甜,他们下一步还准备在“中国大枣第一人”赵旭升教授的支持下研制出能让糖尿病患者也能直接食疗治病的大枣来为更多的人群服务。

最后张建军满怀信心的说:“现在是十万亩,将来就是百万亩,我们还力争把我们这里变成中国的又一个大枣县、大枣市,成为全世界焦点和环保绿化的模范基地。”

 

说他们化腐朽为神奇?俗了!说他们变害为宝?腻了!说他们是为挣钱?也对!说他们为了沙漠变绿洲的大公益?也对!其实,记者倒是觉得,他们正是代表了当代大时代民族文化大背景下的一代怀揣创业梦具有精明睿智大德可风的中国企业家。

 


虽然是不善言谈,但是为了体现他的朴实和坦诚,

大枣哥每次参加公益项目时都会亲自发言,这也是在挑战自己的一种方式。

 

 




由于与大哥分工后自己就成了空中飞人,成天的天南海北的为这个项目奔走。

有时间就赶紧看看客户或者公益团体发过来的咨询或者捐赠认购资料。

 

 

 

领登机牌的时候,恰逢一位聋哑人乞讨,张建军随手给了二十元钱。

记者问,你就不怕是假残疾人么?他笑了笑说,现在公益的都成了假的了,重在良心吧。

 

 

 



虽然很累,但是看上去还是很阳光么。

 



对于他为什么喜欢乘坐海航的航班,张建军说,一是服务好;大气,不想别家航空公司的人,

给空姐拍个照片还不让,说什么是隐私,你明明是在工作么,

我作为客户拍张工作照片有啥了不起的呀,二是还有这些解闷的东西玩。

 

 



张建军给我说了喜欢来回飞的又一个理由就是,除了工作外,每次在天上能看到窗外的云海,

许多心头的阴霾就荡然无存了,也是一种心境的超然。

 

 



每次在旅途中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和河南老乡,他都会互留联系方式,

邀请人家去和田旅游,还大方地说:落地后的食宿行我全包了。

 

 



终于落地了,记者很紧张的心放下了,可是,你瞅瞅人家老张同学和没事人似的。

 

 



对于金融理财方面,别看我们没有进过大学,

但是,我们的丰富经验可是给个教授也能干的吆。

 

 



这就是真正的沙漠,茫茫无尽头,人要是进去必死无疑。

 

 



在这个沙漠上就连铺路的石头子都要掏真金白银去买呀。就别说这水了。

光这一块就要打50多口机井才能保证这万亩植被的生长,

为了节水,要铺上三层节水设备,用水管直接把水和各养分深入到树苗的根部才行。

 

 



这这位正在给大家讲述大枣种植原理的就是大枣哥的哥,董事长——张国祥,也算是大大枣哥了吧。

 

 



看看为了防止风沙的侵蚀覆盖,他们哥俩领着几百号农民在这块沙漠里足足干了两个月,

才把这万亩的枣树都用一次性茶杯保护完,这也是他们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失败后的经验了。

 

 



可想而知,这一片片绿色的植被背后不知道要付出多少血汗才会有了这样的景色。

 

 



这路边停靠都是能看得到的成本投入,

在这十万亩沙漠里面的水管薄膜等近亿元的投入是根本看不到的。

 

 



这是已经被废弃的原始功臣。连个收废品的都不来这里。

 

 


看着穿戴,不知道的还以为是预备役军人呢。

 

 



在这里干活最能锻炼大家的耐旱能力了。

因为,要是渴了就喝的话,就没法干活了,只能喝水、撒尿来回循环了。

 

 



这里的物价也超贵,这些双层铁网是为了不让大的风沙侵入种植好的枣田里。

每米成本比内地要贵一倍还多。

 

 



沙漠上没法走路,这是最好的交通工具了。

 

 



 

清理浮沙,留住含土壤成分多的沙土是开垦治沙的第一步。

 

 



虽然都是沙漠,但是也有沙窝子,就类似沼泽一样,虽然都是四驱铲车也不能通过。

 

 



 

你别看这是荒无人烟的大漠,可是,并没说荒无兔子。这兔子祸害人可是太猖狂了,

你看看这好不容易种活的小树苗的根部就被该死的兔子把皮给啃光了。

没有表皮保护这个小树就会死掉了。

 




虽然自己没问题,设备技术都没问题,可是,没有了当地维族兄弟的参与也不行。

所以,恶劣的生存环境和治沙造林的共同心愿,使得他们亲如兄弟。再说了干活还有高工资呀。

 

 



因为语言不通,需要招工和技术培训都要找到村上惟一的半拉子翻译才行。

 

 



第一次在维族兄弟家里做客,尝到了原汁原味的维族美食,真是一件幸事呀。

 

 



我的天呀,别说刮目相看了,就算是扣眼珠相看,也不敢相信

这么拇指粗的树上居然能生长出近百斤的大枣来。

 

 



这还能叫大枣么,这不是活脱的一个个枣蛋么。

 



这位就是江湖人称“大枣之父”的赵教授。

 

 

 

 

一片片沙漠现在居然都成了摇钱树、养命树了。

 

 

 



大枣哥的哥,又有了新想法。他买了这个大葫芦准备把他那里也变成葫芦王国。

 

 



一个葫芦足有几百颗种子吧。这回枣园有了未来的葫芦娃就要热闹了。

 

 



某电视台也慕名前来采访了。

 

 



像这样宴请同道中人来观光旅游或者捐助的宴会几乎每天都会有,

大哥想把这里的幸福拍下来,发回万里之遥的家人来分享。

 

 



央视的镜头中,大枣哥越发成熟稳健了,他说,这都是沙漠给他的对事物态度的改变。

 

 



哥俩又在谋划着十万亩之外的规划。

 

 




出来有一段时间了,回去看看老娘、娇妻和心肝宝贝吧。

 

 





这里就是全世界华人文化的祖地,从这里走出去的都是民族的骄傲。

 

 


给老祖宗汇报一下,再央告祈福事业的顺畅。

 

 




对家人的亏欠和祝愿都写在这里了。

 

 

 

看到这里的房产公司依然正常运转,这是他们哥俩的脊柱产业。

 

 

 

 

回到老庄子看看老宅。

 

 



很久没来过了,硕果累累的石榴也在那里孤独寂寥着。

 

 



听说,再过不久这里也要被拆迁了,这里装载着大枣哥幼年的快乐和成长的历程。

 

 




刚进院子就遇到在楼下玩耍的小儿子,见到生人还有点怯场。

 

 





老娘正在洗从地里抛出来的花生。

 

 


老娘把洗好的花生端了出来,慈祥的喊我们:孩子们快来吃吧,新挖出来的好吃。

 

 



这小家伙一会就开始给他爹调皮了起来。

 

 



秋天到了也是大枣哥的黄金季节,所以,不能做更多停留,老娘岁数大了,

这刚回来就要走,老娘心里有点牵挂,非要拖着病腿下楼送送。

 

 

 

这娃是说啥抱着腿也不让走,大枣哥还真能撑得住,换做记者,早就鼻涕一把泪一把了。

 

 




走了,我看见了老娘亲眼里的液体在打转转,这个片子谁看了都不会再撑得住了。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后台管理
    Copyright © 2007 老记见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04273号 豫公网安备41010402002054号 24小时值班电话:13014500123
    本站文字和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