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形将消失   老记大漠行   图说天下   社会关注   文化焦点  媒体联播   校园记者
老记简介
    寒心,原名聂志义,原任《文化时报》资深记者。

    现任老记见证网、 一点资讯、网易新闻等自媒体平台的《老记见证》联合报道总策划、资深记者, 也是2006发现河南形象大使,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讲师、社会学者。十多年的记者生涯,寒心发现河南的很多文化遗迹和民俗文化正在被现代的人们逐渐淡忘,寒心很心寒,那些或美丽、或神秘、或怀古的文化不能就这样沉没!寒心决定将用毕生精力为之而奋斗,以尽匹夫之责!


热线:13014500123
微信:hx13014500123
(注明老记见证网)

举手发言
最新报道
 老记大漠行摄影系列报道《感悟大
最新策划
 “庆红旗90年,暑假自驾草原行”
 老记见证——大漠父子暑假大漠行
 《旅游学摄影》走进陕县地坑院
 老记大漠行系列摄影报道《感悟大
 “见证河南文化”报告会6月9日将
 蒙古族婚礼介绍
 永恒地久,2009!——火红的七月
 
 
走进洛阳木华黎后裔 寻访末代蒙古王爷
作者:聂志义 文章来源:老记见证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11/27 9:44:12
   

走进洛阳木华黎后裔

寻访“末代蒙古王爷”

《老记见证网》资深记者 聂志义 小记者  聂安邦 (13岁) 张焕星 摄影报道

 

 

  在九朝古都洛阳北郊的一个叫李家营的村子,里面隐居者曾经显赫一时的蒙古大将木华黎的后人们,李家营也就是因为整个村子都是李姓部族而得名,其实,他们就在大元朝灭亡之后将蒙古姓氏改为李姓,隐姓埋名隐居于此,至今已经600多年了。

  蒙古族,原也是北方草原游牧部族之一,有关蒙古族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唐代。蒙古民族,黑车白帐,追草游牧,精骑善射,民性勇武。

  在中华民族这个多民族大家族里,各民族都有传统生息之地。但在历史演进中,各民族中,也会由于种种原因,有部分人离开原地迁移他处,与其他民族杂居。在长期杂居生活中,各民族间,文化习俗相互融合,原有的民族特点逐渐淡化,成为中华民族中,既有本民族渊源,而本民族特点已不明显的特殊群体。

  散居洛阳北邙的蒙裔李氏家族,原为北方蒙古族中的札剌尔氏部族牧民,一代名将木华黎的子孙,就属于这种特殊群体。

  据查阅相关资料:木华黎,蒙古名将、攻金统帅。出身蒙古札剌尔部落,世代居于阿难水。父亲孔温窟哇,曾在成吉思汗麾下,协助打败蔑儿乞部、征讨乃蛮部。后来乃蛮部再次反叛,成吉思汗仅与六匹名将领逃走,由于缺粮,孔温窟哇曾屠宰骆驼,为铁木真充饥。当追兵步步进逼时,铁木真座骑突然暴毙,众人大惊,唯孔温窟哇将坐骑让出,自当诱饵引开追兵而死。而木华黎则为其三子中,排行第三,原为成吉思汗的堂兄撒察别乞的门户奴隶,在撒察别乞被处死后归顺成吉思汗,因自己的才智得到了成吉思汗的赏识,成为成吉思汗最为信任的军事统帅,辅佐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战功卓著,被称誉为“四杰”之一。为札剌尔家族在元代的显赫地位奠定了基础。

  成吉思汗十二年八月(公元1217年),加封为征金大元帅、太师国王,赐九族白旗代成吉思汗行施恩威,全权指挥攻金。改变蒙古军队以前肆意杀掠和夺地不守的惯例,利用矛盾,收降大批地方武装首领为其守城夺地,并发挥蒙古军善于突袭和野战之长,进取辽西、河北、山西、山东各地数十城。

  十八年春(公元1223年),病死于山西解州闻喜县,年仅54岁,因战功卓著,封爵鲁国王,谥号忠武,爵位可世袭。后来成吉思汗亲自攻打凤翔,并对诸将说:“要是木华黎在世,我就用不着来此督战了!”

  木华黎死后,他的儿子孛鲁承袭鲁国王,率军征战,伐西夏、收降宋军李全,平定山东。受赐东平食邑,他的子孙们,有人因任官和征战需要,不断迁移。孛鲁之子霸都鲁,率军过江,留屯湖北鄂州。霸都鲁之子铁古而忠,任官广东南恩州。铁古而忠之子铁思,任官江西信州。铁思之子咬儿,任官江苏松江。

  元代至顺帝,走向衰落,木华黎的第六世孙武德将军咬儿年迈体衰,在元朝行将败亡之时,辞官退隐松江集贤乡。朱元璋灭元建立明朝之后,元朝末代皇帝顺宗北迁蒙古,王公贵族纷纷逃出京城,隐居生活 。为躲避战乱和明朝官吏的盘查,使自己的子孙后代得以保全性命,咬儿的五个儿子遵父命弃武从文,改姓为李,从木从子,以志本源。

  据李氏家谱记载,老大老二无后,老三不详,老五李可礼留居松江城北集贤乡仁厚里。老四李克用,因对归附并迎接明朝军队进驻松江的态度消极,被贬罚到饱经战乱的洛阳作了一名小官。后来由洛阳城南关迁至洛阳城北邙山上的李家营村。

  自明朝洪武年间,约公元14世纪六十年代末李克用迁居洛阳至今,蒙裔李氏家族,已在洛阳生息六百三十多年,子孙已衍至三十代(改姓李后二十三代),人口约8000多口(其中仅有不到十分之一的蒙族后裔的户籍恢复蒙族),分居在十多个村落。

  有幸的是此次前去李家营村采访,还见到了李家祖上在明朝时候修的手抄版家谱,遗憾的是现今保存完整的明朝修的家谱仅此一套,其他的都在文革那个动荡的年代被毁了。李家营的村书记也是末代蒙古王爷李强业介绍说,民国年间李家营村二十四世李世贞集合族人,耗时三年续修了家谱,并刊印300部,分发至各村族人保存。现今在李氏族人之间流传的是在2005年续修的最新的版本。

  为了寻根祭祖,身在河南的蒙族木华黎后裔曾多次赴陕北、内蒙拜祭祖先,受到蒙族同胞、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热情接待。在这里的蒙古族的同胞们也引起了很多历史学家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就连同为蒙古族后裔的著名诗人席慕蓉也曾不远万里来此寻找自己的同胞,内蒙的相关部门政府部门也数次次到河南洛阳看望蒙古族同胞。

  据村支书李强业介绍:现在他们近万口木华黎后裔的户籍身份证还都标注为汉族,也曾经有极少数人恢复了蒙族,但是一直以来官方都不在为他们恢复原本的民族性质了。这也让他们很是委屈,现在既然已经认祖归宗了,政府就该为在这里的木华黎后裔彻底恢复应有的身份和待遇。李支书还对记者表示,他们除了原来每年一次的回内蒙租地祭拜祖先外,还计划请内蒙租地的同胞们前来教授这里的族人们,蒙古族的文化礼仪和文字语言,还想在村里开设蒙古文化餐饮项目,让更多人来此欣赏领略真正原汁原味的蒙古族文化盛宴。

  在距离李家营不远的邻村——上寨,我们又看定了更为详实的很多历史佐证,最主要的就是从李家营搬迁在这里的木华黎后裔的祖坟和祭祀墓地,尤其是里面的古物及展览室墙壁上海量的活动图片也在证实着一个无法争辩的事实,木华黎蒙古族后裔再次的生存现状。


每天早晨能喝上一碗牛肉汤,是记者的奢望,不知道这个

是不是也是早年与隐居在此的蒙古族有什么关联。



邻近目的地给我们指引道路的老乡的模样

貌似与河南本土人有着一些变化了。



能看到这个两种文字标注的村名,也在向世人昭示着,这是一个蒙古族居住的村子。



为我们服务的这位叫鲁鸿也是一位内蒙古翁牛特小伙子,

在洛阳从事环保路灯行业有一段时间了。



这个很是洁净的院落就是这个村子的“王爷府”了吧?



一见到这位长者就更加确信是蒙古族人没错了。

摄影 聂安邦(13岁)



在会议室里大家都更想能见到更多的关于蒙古族的内容。

摄影 聂安邦(13岁)



“老支书”拿出了一个厚厚的原本应该叫做“木华黎家谱”的李氏家谱,

摄影 聂安邦(13岁)



老支书在向记者讲述着,家族从山西——上海——洛阳的线路图。



单单在洛阳周围就大大小小散落着在册的5000多,

没有统计也差不多有3000多木华黎的后裔。

摄影 张焕星



不知道这个画像有没有参考依据,画的到底像不像。

摄影 张焕星



这或许就是木华黎的家风吧?

摄影 张焕星



这个最被大家关注就是木华黎老家谱的唯一古版了。



上面虽然没有蒙古文字,那也显然是为了保护后人吧。毕竟是明朝了么。

摄影 张焕星



从字迹的公正和修辞方式的考究,这个家谱一定是撰写了很久才完成的。

摄影 张焕星



这是李家营的木华黎后裔历次

回祖地参加祭祖归宗活动的记录。



“老支书”考虑更多的是让孩子们学会本民族的文字和语言,

这里会容纳300人,除了孩子们,大人们也要尽快学会本民族基本的日常语言的内容。



在村里的民风中无时不刻不透露出蒙古族后裔的家风,老支书讲有个村民不孝顺自己的父母,

老支书就找他谈话,并在村广播里连续提出批评,直至最后那个村民认识错误彻底改正。



这个亭子就是村里的一个家风警示碑,

凡是有违反家训的人和事都要在这里得到点评。



让记者很惊奇的是,一位六旬老人打起乒乓球来,依然是雷厉风行跳跃腾挪游刃有余。

摄影 聂安邦(13岁)



虽是几百年几十代过去了,可是每逢待客唱祝酒歌传统习俗还依然保持着。



没有想到这位“老支书”如此多才多艺,

不单单能唱出上百首蒙古族歌曲还能逢歌必会用口琴吹出来。



不但如此,家家的女人也都必会蒙古族舞蹈。



看看这一捯饬还真是还原了蒙古族特有的风范。



还真点王爷更衣的意思。



这个末代王爷,对其仪表非常重视。



通过网络搜寻本部族同胞的信息也成了他每天都要做的内容。



这就是“末代王爷”和他的“臣民”们。


 


连这里的路名也都保留着很多的历史内涵。



这边刚刚结束,邻村又发来短信了。



这位一见人就笑的主叫老徐,也是积极联络邀请记者来采访的内蒙古汉子。



在这个简介上都只有汉字没有蒙古字的原因是因为没有会写蒙文的人才。



这里还完好的保存着历代从李家营搬出来的木华黎的后裔坟冢。



这个蒙古族特有的图腾标志也是远涉大漠不远千里请来的。



这个“祖源碑”也是有年头了。



这个木华黎的雕像也是从老祖地请来的。



据长期研究蒙古族文化的李宏业介绍,同为蒙古族的

席慕蓉也万里迢迢的来此看望木华黎的后裔。



但凡在内蒙古祖地举办族人活动,都会通知洛阳这边的同族参加。



这上面的画像和先前的那个有了很大的变化。



这个碑座可是原汁原味最早的部落隐居的“见证者”。



这里是从李家营迁到上寨来的先人们的祖坟。



现在这里也都成为了在洛阳的木华黎后裔祭祀还有

海内外专家和各地同族研究联络的重要场地。



这里原本保存着多少的尘封历史,

还有多少的风霜雪雨只有历史知道。



这个也属李姓的上寨村的村委干部。



李宏业说,其实早日恢复蒙古族身份不但是对于少数民族的尊重,

最重要的也是蒙古族文化与中原文化,尤其是洛阳特有的大唐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又到万家灯火时,大都市的建设,大同文化的传承是需要我们更多的人共同努力才会有更大的发展。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后台管理
    Copyright © 2007 老记见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04273号 豫公网安备41010402002054号 24小时值班电话:13014500123
    本站文字和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