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形将消失   老记大漠行   图说天下   社会关注   文化焦点  媒体联播   校园记者
老记简介
    寒心,原名聂志义,原任《文化时报》资深记者。

    现任老记见证网、 一点资讯、网易新闻等自媒体平台的《老记见证》联合报道总策划、资深记者, 也是2006发现河南形象大使,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讲师、社会学者。十多年的记者生涯,寒心发现河南的很多文化遗迹和民俗文化正在被现代的人们逐渐淡忘,寒心很心寒,那些或美丽、或神秘、或怀古的文化不能就这样沉没!寒心决定将用毕生精力为之而奋斗,以尽匹夫之责!


热线:13014500123
微信:hx13014500123
(注明老记见证网)

举手发言
最新报道
 老记大漠行摄影系列报道《感悟大
最新策划
 “庆红旗90年,暑假自驾草原行”
 老记见证——大漠父子暑假大漠行
 《旅游学摄影》走进陕县地坑院
 老记大漠行系列摄影报道《感悟大
 “见证河南文化”报告会6月9日将
 蒙古族婚礼介绍
 永恒地久,2009!——火红的七月
 
 
一个昔日激情年代的革命小将,沧桑风云的沉淀感悟之后,开始了常人不解的赎罪之旅,成为了今日千年故城的守护者——
作者:聂志义 文章来源:老记见证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5/25 14:36:46

   

   一个昔日激情年代的革命小将,沧桑风云的沉淀感悟之后,开始了常人不解的赎罪之旅,成为了今日千年故城的守护者——

 

赎罪

 

老记见证网  资深记者  聂志义  记者  聂安邦(14岁)张焕星

           

  

    七朝古都开封的别称:汴梁、东京等,与北京的别名:北平,西安的长安等等中国文化古城同属于全世界具有的国际旅游城市。这些简介在中国也几乎都属于众所周知,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地理常识。但是,要是问起开封除了宋代的辉煌特色外,原来的更为久远的历史和原名恐怕就是“稀”为人知了吧?那么,围绕着这个最早的开封前身故城的一个现代版的“赎罪”故事就更是不为人知了。

  故事要从前不久曾经在《文化时报》的一位同事的假日邀请说起,这位刘姓的昔日同事,现为河南某媒体驻开封记者站工作。在他正式上任伊始便立刻电话邀请记者前往他的“官邸”认门叙旧,当记者问及可否有什么好的文化类媒介线索顺带采访一下时,他就说起了原来在《文化时报》时他曾经采访过的一个人物,当时还以“千年故城的守望者”为题在报纸上进行过报道,现在很多年过去了,不知道这个故城守望者的现状如何了,这位同事又更加详细的讲述了一个很有历史教育意义和时代纪录意义的真实故事。

  在这位原来的同事好友的领引下,在一个周末记者来到了位于古城开封市区南部约20多公里的朱仙镇东南角一个叫古城村外,先是看到了外形土岗的故城遗址,又边摸索边打听的找到了古城守望者——王忠亮的家,可惜,当时王忠亮为了讨生计没在家去北京打工去了,守护故城的重担由小他三岁的妻子——陈素容来担着,通过电话记者与远在北京的王忠亮简单的进行了采访沟通和拍摄约定,并于日后有幸见到了这个很有些传奇故事的老人家。

  这个开封古城的前身是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启封古城,位于朱仙镇东南方,是原来由荥阳郑国迁出的郑庄公所建,初名:启封。后因西汉景帝时期,为避其名讳才以开代启改名今日的开封,依旧从原“启拓封疆”之意!后在唐延和元年(公元712年)迁城与现在的开封(原名:汴州),启封故城渐被废为村落至今日。古城遗址原周长4公里,高6米。

  王忠亮是朱仙镇古城村一个小有名气的“名人”,现年74岁,因受那个特殊时期“破四旧”的号召,带头积极的将春秋时期遗留下来的破坏老城墙挖土填入故城的护城河而受到了表彰和提升。后来在从老辈人口中得知这是老祖宗为他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后,痛不欲生。悔恨万千,渐渐地他开始走上了几十年义务看守、保护数千年古城遗产的赎罪之路。

  谈及那个年代他哀叹道“作孽呀”!

  自从16岁那年从平顶山上学回来之后王忠亮就被分配到“大食堂”得到了一份人人羡慕的工作,到后来“全民皆兵”的民兵连、大队干部,他一直都是过的很“风光”。

  年纪大了也懂得思考感悟以后,王忠亮每每看到仅存的158米的启封古城,想着这是包含着祖宗勤劳智慧结晶,遗留几千年的文化古迹,才慢慢的觉悟到年轻时候的自己的无知,对于当年一时年轻冲动毁坏这几千年文物古迹一事,他更是悔不当初。这启封故城也并非只有村民贪小便宜补田取土需要看护,最主要的是这里的故城土质系几千年前特制夯实过的老土,也是文物贩子造假的绝佳选择,据说,用这里的故土造的假古董几乎无法分辨真伪,所以,常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造假分子来此深夜盗土挖城。

  因为是义务守护城墙,不但是没有任何报酬,为了保护故城遗址不被见利忘义的村民蚕食侵占,他们还每年给村里交一千多块钱承包了故城旁边的耕地。如今虽然儿女都已长大成家生儿育女了,可是家中还有96岁耄耋之年的老岳母需要人陪伴照料,不得已之下,70多岁王忠亮只好留下妻子替他看护古城遗址,自己独自外出在建筑工地上找个给人做小工,干着推砖运瓦的体力活打工谋生。




因这里的交通秩序很不健康,

驱车一个多小时到达了久负盛名的朱仙镇。



这就是大宋朝时期的运粮河道。


朱仙镇并未因为启封故城而出名,

但是岳飞朱仙镇大破金兵却是历史的重彩。


岳飞庙的木匾和这里的街道一样破烂不堪。


这里很难让人与文化名镇联系起来。


不知道闻名海内外的木板年画是不是就在这里深藏。



村口这些仿旧青砖不知道是不是为重修故城而在。



这里彩色野鸡很多,不知道和这个千年故城的神韵有无关联。



好友指着远处的树林说,这就是他几年前曾经拜访过的古城遗址。



除了一片土丘和树林外,记者没有看到昔日雄伟壮观的故城。



看着一层层的有过夯实印记的墙体,

努力幻想着那时的筑城场面。



这里的泥土没看出来与其他的有什么不同。



坍塌墙壁的洞洞很像是过去土夯城墙时的围箱木柄留下的烙印。



据说,那时候为了加固城墙的坚固,

通常都会用小米汤或者蛋清

搅和在泥土里面起着比水泥还凝结的作用。

看看这个断层面就很有依据了。



这位在地里歇晌的大嫂告诉记者,前一段在打井的时候,

一个村民还挖出来一个铜镜子,买了500块钱呢。

以此类推的话,这里的麦田也都属于古城墙的一部分了。



好友小刘在周围找到了很多几千年前的砖瓦碎片

仔细的寻找着更有价值的蛛丝马迹。



又看到了一些被破坏的残瓦崖层。



静静的凝想这封存依旧历史的岁月沧桑。


这里肥沃的土地养育着生命的延续。


 

走进村子扫听几年前的故城守护人。




或许,这辆被遗弃的马车就是那个时代参与破坏古城墙的参与者。

刚刚见到王大娘,她就接到了来自北京王大爷电话。


大娘一边接电话,一边重复着王大爷的话:在干几天,五一前肯定回来——


这是王大爷的大孙女,是来帮助照顾太姥姥给奶奶做伴来了。


接完电话,王大娘赶紧继续烧火,

里面正做着饭,不能断火。

里面是野菜煮面条,大娘说快熟了,撒把盐就可以吃了。

  

为了保持联络等王大爷回来后接受采访,

我们记下了王大爷刚打进来的电话号码。


 

说起来,这几十年为了赎罪王大爷一家所遭受的磨难,大娘热泪盈眶。



过了五一,王大爷还没有回来,说过节人家给多发工钱,

一直等到这快六一了,大爷才要回来,记者一行赶忙驱车前往,

一路上这开封的交通秩序还是不太健康



在村头接到王大爷电话说,家里人去接他了,让记者别着急。

这里盛产大蒜和西瓜。此时家家户户都在收大蒜。



这里的孩子们,也都在田间地头自由的玩耍。



这位年近七十姓逯的老爷子比城里

忙着健身吃药的同龄人任性潇洒多了,

老人家说,他虽然只有两个女儿也都成家了,

但是其中找了一个养老女婿,现在吃喝啥都不愁,

闲着没事出来干点活算是耍耍。



这位大婶一见记者就忙着招呼,让记者割些

她家快熟的麦穗回去烧烧吃可香了。



看着一辆很像是王大娘开的三轮车

从我们身旁颠簸而过,赶忙大声喊了起来。



还真是盼了很多天的王大爷,

看着身体我们一点不怀疑他会去工地打工。



刚一站稳,就有乡亲赶了过来谈论起有人投资

准备在故城这里建一个陵园,其实目的是建公墓,

被这里的乡亲们给赶走了。



王大爷坐着老伴开的越野敞篷豪车,

其心情看看他们的脸上就知道了。



一到家,大爷就赶紧拿出凳子擦着让我们坐。



走了一个多月了,待客茶叶也不知道放在了那里。



这是大娘腌的糖蒜。



终于找到了尘封很久的砖茶。



看着孙女一天一个样子的长大,爷爷还是问问这问问那。



说起啥时候开始破坏古城墙的大爷想了想,大概是1958年。



王大爷和大娘的感情很好,

每当大爷外出打工大娘都是坚决支持,

一个女人在家照料老的小的还要一天三四趟的去古城那边看看。



王大爷很乐观,他说,自己外出打工就算是边挣钱边旅游了,

大娘给他定了三条规矩:一不能喝别人的酒,二、喝酒不出门,

三、每天不管伙食好不好,必须花掉十块钱。



现在家里的粮食是够吃了。只是还想为孩子们多挣点。



这里的地气很邪乎,看看这老太太97岁高龄了,居然耳不聋眼不花。



这位是王大爷的老岳母,一日三餐和起居都能自己自理。



王大爷说,每次回来第一件事就是给老人家洗脚,擦擦身上,

今天记者来了就先洗洗脚等晚上有时间了再给老人擦身子吧。



听说,要跟爷爷去地里,这些孩子们也都跑在了前头。



刚要出发的时候,王大爷的闺女回来了,说有亲戚好了串门了。



依然是“美女”驾“豪车”开始“故城之旅”。



不知道这是何时的社会主义阳光大道,如今却是寸步难行了。



这里除了村民劳作的时候偶尔走走外,

几乎是王大爷通往故城遗址的专道。



与一个月前相比,这里原本一片绿色的世界,到了收获的金黄色。



又看到了那片让老人家魂牵梦系的老城。



这几间屋子据大爷说,是省里为他看守故城特意盖得。



别的麦田都是一片整齐金黄,只有这个地方的麦田貌似被动物破坏一样,

王大爷说这是被大风刮倒了。



大娘很着急,再过十几天就该收割了,要赶紧扶起来绑好。



巡逻队开始职责了。



才一个多月,这里的荒草就要把故城遗址的石碑包围了。


王大爷给孙子们讲述祖先的丰功伟绩。

 

这里的记载很少有人了解。


这里最骄傲的就是开封名城的原名叫启封。

走去看看神秘的祖宗遗产是啥样子吧。




对面就是被偷土后的结果。


这里不知道是谁居然在故城上建上了私家祠堂。





不知道是哪家达官贵人的坟茔这么庄重。


王大爷给孩子们讲述了几千年前祖先是怎么建筑城墙的秘诀。



我们的小记者也不失时机的记录了这个时刻。


 

 


现在整个遗址都被灌木丛覆盖了,

需要了解更多的内容,还需要等冬季到来。



王大爷非要割些青麦让记者拿回去尝尝。



虽然此时的麦子是青色的但是颗粒已经饱满了,烧着吃特别香。



希望这守护故城的责任一代代的传承下去,老祖宗的故事才不会失传。




采访结束的时候这里已是麦浪阵阵麦香时。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后台管理
    Copyright © 2007 老记见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04273号 豫公网安备41010402002054号 24小时值班电话:13014500123
    本站文字和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