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形将消失   老记大漠行   图说天下   社会关注   文化焦点  媒体联播   校园记者
老记简介
    寒心,原名聂志义,原任《文化时报》资深记者。

    现任老记见证网、 一点资讯、网易新闻等自媒体平台的《老记见证》联合报道总策划、资深记者, 也是2006发现河南形象大使,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讲师、社会学者。十多年的记者生涯,寒心发现河南的很多文化遗迹和民俗文化正在被现代的人们逐渐淡忘,寒心很心寒,那些或美丽、或神秘、或怀古的文化不能就这样沉没!寒心决定将用毕生精力为之而奋斗,以尽匹夫之责!


热线:13014500123
微信:hx13014500123
(注明老记见证网)

举手发言
最新报道
 老记大漠行摄影系列报道《感悟大
最新策划
 “庆红旗90年,暑假自驾草原行”
 老记见证——大漠父子暑假大漠行
 《旅游学摄影》走进陕县地坑院
 老记大漠行系列摄影报道《感悟大
 “见证河南文化”报告会6月9日将
 蒙古族婚礼介绍
 永恒地久,2009!——火红的七月
 
 
老记见证豫西印象——卢氏行(一)58岁的苏小春每天经历无数坠崖生死三公里山路八百米深谷挑水活命。
作者:聂志义 文章来源:老记见证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3/29 10:26:11

 

 

老记见证豫西印象——卢氏行(一)

 

 

58岁的苏小春每天经历无数坠崖生死三公里山路八百米深谷挑水活命。

除了吃的水外,这里的人们用洗碗水洗漱再喂鸡鸭再浇树,三年没洗过澡。

 

谢家路人因缺水大逃亡

老记见证网 资深记者 聂志义 摄影报道

 

  据苏小春介绍,他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都进城了,现在他和还在这里煎熬着人们一样都是因为这里每年还有一季的烟叶收成才留下来的。山上的村子几乎没剩下几家了,都是因为缺水给闹的,不管他们这里周围的山上情况大体都一样。

 

 

 


苏小春告诉老记见证网记者,

就连这样的水源也是很少了。

 



离这个水源口不远还有一个比这水量

大一点的出水口被人家邻村的占上锁住了。

 



生命之源的最深最原始的写照就在这里。

 



老苏说,每次都恨不得多带回家些水,

可是也只能是想想。





这里的路其实说不上是真正的路。



刚想停一下歇歇,这老苏就又跑远了。

 



很惊心的一刻,老苏一晃差点掉进几百米的悬崖深谷。

 



走在了老苏说的大路上了,心里也就放下来了。

这些路也是老苏用愚公移山的劲头

花了一个多月挖出来的“大道”,他说带水不但是很累

,主要是很危险,他修路的目的就是让村里

剩下的年龄大的人能用车拉水上山。

 



看着桶里的水真是感触颇深,

在这里生活不容易呀

 



一路上老记见证网记者几乎是一路踉踉跄跄的紧跟,

人家老苏却是“一路上”(三公里山路)一次没歇

一口气把少说也有20公斤的水跳上来,可见身体一般呀。

 

 




烟痕在,人非昨。

穷家祖地谁愿舍?

 




春花艳,香满园,旧屋虽在无炊烟。

 

 


窑变房,院扩敞。几十代情结换苍茫。

 



老苏很乐观,依仗是孩子们不在家,

不然这样的取水还真吃不消。

 



老苏要准备晚饭了,他说都去城里争寸金了,

谁知道这山里没水难活命呀?

 



这可不是什么下水道。

 

 

 



最原始的红薯窖。

 



这样的攀爬技巧很少再有人会了。

 



也是很原始的拔红薯方式。

 

 



看看这红薯的个头还真不小呀。

 

 



依然是几十斤的红薯提在手上毫不费劲的样子。

 

 



这就是今天的晚饭。

 



老苏说,除了为了山上能挣钱的烟叶种植外,

更主要的是,这里有爹娘和爷爷奶奶的影子。

 




城里人来这里看到的都是美得画面,

可是更深的故事未必就是美丽的,

就算是有也是凄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后台管理
    Copyright © 2007 老记见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04273号 豫公网安备41010402002054号 24小时值班电话:13014500123
    本站文字和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