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者聂安邦暑假体验”系列报道“回家内蒙古”篇——
缘来在草原
老记见证网 小记者 聂安邦(15岁)摄影报道
不知不觉间,盛夏已近到来,虽然开着空调但每天都像生活在蒸笼里一样,让人不得不发出“空调是我的再生父母”这样的感叹,为了躲避这难熬的酷暑,父亲决定带我回内蒙老家避暑。
在前往西乌珠穆沁旗的路上,有很多地方都在施工修路,有的时候,为了绕过一段施工路段,甚至要翻过一座山,当然一路上的风光也都是独一无二的。瓦蓝的天空下,飘着的是一朵朵酷似棉花糖的白云,在白云下,草地上,羊、牛、马、都在惬意的生活。
傍晚父亲与牧民一起吃肉、喝酒、聊天,说到兴处还可以高歌一曲,好不快活。
草原一个美丽的地方,草原我的家。

十年前的老路加宽后好走多了。

由于进草原的路被封堵维修,
我们不得不沿着山坡近70度的草场谨慎行进。

点缀在山坡的白色珍珠就是草原的羊群。

由于牧民都定居了下来,
昔日空旷的牧场也慢慢地形成了一个个村庄。

都市的盛夏季节,这里的油菜花也才才开放。

虽然草原气候无常,时而阳光灿烂时而阴云密布,
可是面对大漠以外的全国洪涝来说,
这里的雨滴还很珍贵。

由于大规模的修路,这里的旅游业很萧条。

今年这里的气温也升的很高,
看这位迎宾的小哥哥,
在外面站了一会就受不了了。

由于国家的大力投入,这里的草原植被
比原来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沙漠,
如今却成为了旅游的黄金宝地。

和全国的台风强降雨
形成的洪涝有了一个鲜明对比。

由于苍天护佑下的蒙古草原一样,
这里就是你所向往的天堂草原。
我的羊兄弟
以前我总能在网上看到外国的摄影师们在野外拍摄,有小动物来“捣乱”的图片,一直以为那是只有在国外才有的事,可是回草原的一次经历却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
为了寻找水泡子,我们来到了一个叫做柴达木的地方,在那里我们找到了一大片的水泡子。在水泡子的周围是动物们的天堂,马儿在这里驰骋,牛儿在这里喝水,羊儿在这里晒太阳,就连鸭子、鹅等禽类也在这里嬉戏。正当小记者拍的正起劲的时候突然觉得有什么东西在推我的腿,我一看原来是一只小山羊,白白的毛发和胡子,带点弧度的犄角,厚厚的蹄子,身高不到一米还是只“未成年”的小羊可是羊小,力气可不小,这一撞之下我就感觉有点站不住了本来我就是处以半跪的状态它这一顶我就一屁股坐到了草地上,但是我也不能认输啊要不然我身为“高等动物”的颜面何在?于是我也“狠狠”的推了他一把,可能是因为它有四条腿的缘故吧,它没有摔倒只是后退了几步,然后又向我顶来,我又把它推过去......这样一来二去下我们渐渐打出了感情,还和它一起合影,当我走的时候它竟然随我来到车跟前想要挽留我。
经过这件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以真心待‘人’,‘人’必真心待我”谢谢你我的羊朋友。

过去很多的砂石土路如今
也都修成了这样的天堂之路了。

翻过了一个丘陵,我们来到了草原柴达木。

遇到了几个疑似拦路碰瓷的家伙。

这景色很不错,唯一就是牧马人
没有穿着特有的民族服饰。

其实看到这些牛羊悠闲惬意的样子,
让城里人都会嫉妒的想来此当一回草原的牛羊了。

在这样潇洒自由,不受人呵斥的生活
不就是每个人类想努力过上的天堂日子么?

一个小家伙不但没有躲避我们,反而向我们走来。

不知道为什么,它和我们仿佛是久违的好朋友。
摄影:聂志义

这个小家伙怎么就能在我的怀里安心的睡着了呢?
摄影:聂志义

咦?这不是我去年领着玩的小狗狗么,已经长这么大了呀。
摄影:聂志义

这是周围百公里内最大的一个泡子了。

像这样被动物拦住道路的事情在草原是常事,
去牧区后一定要多注意,在这里它们才是主人。
我的少林同门
少林寺,世界闻名,少林功夫,闻名遐迩,少林弟子更是数不胜数,小记者便是他们的一员,那么小记者就很好奇在小记者的老家,是不是也有一些少林弟子呢。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小记者的父亲得知在内蒙古赤峰市有一支少林寺的遗脉,据洪志叔叔说他爷爷的师傅好像是在1928年石友三火烧少林寺的时候逃出来的。
这些和我同门的少林弟子们,最大的已经八十来岁了,个个身怀绝技,而它们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够得到少林的承认,能够认祖归宗。

赤峰市是建立在拥有久远红山文化历史的红山脚下的一个新兴城市,
他也是内蒙古东三盟最繁华的小香港。

在街边公园能见到这样的少林功夫已实属不易,
又是这样一群六十多岁的老人们。
如果换做内地的话,这岁数的人估计都是广场舞的崇拜者。

看上去不像是道具砖。像是真家伙。

这是真功夫。

这个貌似在少林功夫中没见过。

真摔呀?

一施礼就更是佛家弟子了。

在老记见证网记者的询问下,
这位年已八旬的第三代掌门人讲述了他们的沧桑历史。

老爷子很高兴的向我这个
正牌少林弟子教授他们的近靠摔拿技巧。
摄影:张焕星

清晨,当郑州市民在酷暑中煎熬一夜之后正在梦想的时候,
这里的人们都穿着厚厚的长袖,
在蓝天白云下开始了一天的开始。
我们今天要去的前方,就是有着深厚文化历史的红山。

八旬掌门大师哥已经在此练了很久了。

比着我的爷爷来说,这岁数还能打出
一手这样的拳法真是厉害呀。

不知道别人如何,反正这是我见过的如此厉害的老人,
对付一个壮汉都能如此这般。

这可不是表演呀。

大肚子洪志师父也想试试么?

有没有点关东武师的味道呀?

这个兵器在少林寺也很少见到,
反正老记见证网小记者是没有见到过。

这位弟子可是用少林功夫
为警队服务了几十年的老警察。

这些原始传统的兵器功夫套路,
在当今的武校里几乎找不到了。

这个是掌门大师哥的大弟子,也是媒体中人。

这位用的是关羽的青龙偃月刀么?看上去更像是门神。

哈哈,这位被大家称为三哥的老人
也是一位几十年为回归少林
认祖归宗操劳做出贡献的功臣。

时下,最时髦的是两节棍,
这样的三节棍也很少有人玩了。

这真是刀枪对阵,游走龙蛇。

来吧,为了这些苦苦寻觅正道归途的少林人立此存照吧。
跟着奶奶偷蘑菇
像老记见证网小记者这种在大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大部分可能都不知道蘑菇长什么样,你可能会想蘑菇不就是像伞似的上面一个帽底下一根把吗?如果你这样想那你可就错了,因为我也上当了。
自从回到老家以后爸爸就觉得各种无聊总想出去走走,一场大雨过后爸爸就带着爷爷奶奶出去散心了。父亲将车开到了一级路旁边的小山坡上,山坡上有两大片的松树林其中一片是别人的坟是阴林;而另一片只有松树是阳林,我们在阳林下车,一下车奶奶就说这松林里面可能有蘑菇,听了这话我们们纷纷弯腰,想要采足一盘菜的量的蘑菇。漫步在松林里感受着轻柔地的微风,寻找着美味的蘑菇,真是令人心旷神怡,很快的我便发现了两个“蘑菇”我高兴地向爸爸展示着我的成果,“这不是蘑菇”爸爸给我泼了一盆冷水,“那这是什么”我反问道。“这个东西叫做尿骚苔不能吃的,蘑菇比它大”,说着就从一棵松树的根部摘下了一个真正的蘑菇“这叫松蘑,一般长在松树的根部”。
我按照爸爸说的去寻找,果然摘到了两颗松蘑,不一会就摘了一大把,正当我洋洋得意的时候突然发现奶奶不见了,经过一番寻找发现奶奶已经摘得入了迷,都不想回家了,好不容易才把奶奶“请”回家用自己摘的蘑菇炒了一道菜,真香!
自从那次摘蘑菇回来以后奶奶一直意犹未尽想再去采蘑菇,终于又让她逮到一回。
三叔带着我们去爬山,奶奶和爷爷腿脚不灵便,总是爬一会歇歇再爬再歇,好不容易到了目的地,奶奶一看好嘛,满山遍野全是蘑菇,也不休息了和阿姨一商量两个人拿着口袋上山捡蘑菇了。不一会她们就捡了满满一口袋,这蘑菇是捡够了,可是奶奶却累坏了一回到家就躺到床上睡着了。
都说出门饺子回门面,在我们走的前一天中午,奶奶就开始包饺子了看奶奶包的那么流畅我也忍不住包了几个边包边问奶奶“奶奶,为什么要现在包饺子?”“你们要走啦也不知道什么再回来,奶奶希望你们在外边能够圆圆满满、顺顺溜溜的”。

这里还没有达到路路通工程的标准,上山都是这样山石路。
摄影:聂志义

奶奶自从有了这个嗜好就两耳不闻窗外事了。

爷爷每天准时还是要关心国际大事。

奶奶的牙齿又脱落两颗。

爷爷是一个最典型活到老学到老的老学者,
不单单靠一指禅完成了几十万字的回忆录,
这不。还正在寻找能拍摄纪录片的视频参考呢。

奶奶经常会去集市地摊买些便宜菜,
唠叨的话题就是这里的菜要比河南的菜便宜。

这里最盛产的就是东北最著名的
棒子、谷子、高粱和大豆、向日葵等特产。

见到了蘑菇后的奶奶,精神百倍,
一种无私的忘我大无畏精神陡然升起。

这就是大家常说的松蘑。也是比较好吃的蘑菇之一,
尤其是配上鸡肉吃米饭,有“金子也不换”之说。

老记见证网小记者,我只找到了这种白色的草蘑,
这也不错了今天回去就可以上餐桌了。
摄影:聂志义

这采蘑菇的活还真有意思,很有寻宝的成就感,
回头老记见证网小记者一定要建议把这个
做成一个暑假草原行的一个游戏推广给更多的小朋友们。
摄影:聂志义

我说,阿姨眼里怎么闪烁出异样的蓝光呢,
原来她也找到了一个大蘑菇群体。
摄影:聂志义

好不容易才连搀带拽的把依依不舍的奶奶从蘑菇的视野中拉出来,
看看把老记见证网小记者我给累的吧。
摄影:聂志义

这个花很好看,就是不知道叫啥名字,
如果读者,观众有人认识的话一定要告诉我呀。

这里的山民也真很不容易,
冒着风险上山不辞辛劳的背下这些蘑菇,
却只能一斤卖上六毛钱,那些小贩一转手就能买上十几块钱一斤。

回奶奶家的路上看到了一位满面沧桑的奶奶在摆摊,
老爸让我去买她的那些又小又难看的水果,
还说都挺不容易的能帮就帮些吧,
后来在老人要找钱时,老爸说,不用找了。
我们走后听到老人家说,不愿意欠别人的,
摄影:聂志义

哈哈,终于玩上漂流了。在这里不能游泳
因为气温的问题这里的河水都冰脚。
摄影:聂志义

本来老记见证网记者的老爸想让我学习缝补衣服,
可是奶奶一把抢了过去,还说,这么小会啥呀?
我也只能看着奶奶补了。
摄影:聂志义

不过还好。老爸在我四五岁的时候
就开始教我包饺子了,这个咱会!
摄影:聂志义

暮色照大地的时候要睡觉了,
明天一早就要回郑州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