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形将消失   老记大漠行   图说天下   社会关注   文化焦点  媒体联播   校园记者
老记简介
    寒心,原名聂志义,原任《文化时报》资深记者。

    现任老记见证网、 一点资讯、网易新闻等自媒体平台的《老记见证》联合报道总策划、资深记者, 也是2006发现河南形象大使,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讲师、社会学者。十多年的记者生涯,寒心发现河南的很多文化遗迹和民俗文化正在被现代的人们逐渐淡忘,寒心很心寒,那些或美丽、或神秘、或怀古的文化不能就这样沉没!寒心决定将用毕生精力为之而奋斗,以尽匹夫之责!


热线:13014500123
微信:hx13014500123
(注明老记见证网)

举手发言
最新报道
 老记大漠行摄影系列报道《感悟大
最新策划
 “庆红旗90年,暑假自驾草原行”
 老记见证——大漠父子暑假大漠行
 《旅游学摄影》走进陕县地坑院
 老记大漠行系列摄影报道《感悟大
 “见证河南文化”报告会6月9日将
 蒙古族婚礼介绍
 永恒地久,2009!——火红的七月
 
 
跟着老记看正月文化报道之五《郑州东花卉市场里的老民俗》
跟着老记看正月文化报道之五《郑州东花卉市场里的老民俗》
作者:聂志义 聂… 文章来源:老记见证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2/4 14:35:31

 

跟着老记看正月文化报道之五

 

郑州东花卉市场里的老民俗

 

老记见证网 资深记者 聂志义 小记者 聂安邦 摄影报道

 

  虽说是为了给花卉市场是一个纯粹的商业活动,但是只要是宣传民族文化就是值得赞扬的一件幸事,本来么,传承民族文化除了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外,更应该是加入商业的良性循环互补发展。

  为此,老记见证网记者便闻鸡起舞的将镜头对准了这个正月文化的一个主要阵地,用快门再次给广大读者看官呈现重温那些我们心底的温情和难以释怀的老手艺。

 


虽然这里是首届,

但是作为正月民俗文化的

展出已经是有了很久的历史了。

摄影 聂安邦(16岁)



虽然是天气还不是太好,

但是一大早这里的车位已经所剩无几了。

 



进入展厅后第一个进入老记见证网记者镜头的

则是闻名中外的“汝阳刘”毛笔。

 



 

看到了这些熟悉的老玩意,

老奶奶又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代。

 



这些老玩意是带着老祖宗的灵魂和

中原大地泥土的芳香才会经久不衰的

扎根在我们民族心中。

摄影 聂安邦(16岁)

 

 

这样的手艺才配得上艺术家的称号。

 



这个扎灯笼的大师手艺,让老记见证网记者想起了

小时候正月拿着纸灯笼出去和

小朋友玩的时候唱的一个童谣:

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

 



这个“中国福”和曾经在前几年兴盛的“中国结”,

其实都属于“女红(gong)”和刺绣等,

本是在过去家家户户的女人都必须会的一个“必修课”。

可惜,现在的女人除了追逐房子、车子、票子,

把这些老传统都丢没了。

 

 



其实这“女红”里面的学问可是不少呀,

有数学、物理还有哲学呀。

摄影 聂安邦(16岁)



这个叫做“西洋景”也叫“拉洋片”,

原本是在清末由国外传过来的改良文化。

 



这个类似于中国的木偶、皮影,

也有着最早国外的无声电影的影子。

摄影 聂安邦(16岁)



这个登封线偶虽然看上去很简单,

但是其中的物理原理很是明显。

 


 

这年轻人多的东西,谁能知道是什么呀?

 



这个朱仙镇的木板年画,其实就是最早期的

印刷术——雕版印刷术起源的缩影。



这是传统的吹糖人。

 

 

 

可是,这里却都是孩子们喜欢的十二生肖。

 



这个把美术美食化的艺术

还是很受孩子们喜欢。

 



又见到了一个玩泥巴的,

不过这种也都是我们的陶艺艺术

的一个基础普及文化。

 



不过,可不是随便找块泥巴就能玩好的,

它对泥土的要求很高,

比我们吃的面粉可是要精细上很多倍呀。

摄影 聂安邦(16岁)



看看这些孩子互动参与的表情就

不难看出玩陶艺的乐趣了。

 



画脸谱,原本是一个神秘的手艺,

也是后来为了传承和发扬才

转变成了一种民族艺术收藏的行列。

 

 



这个有点像是作画,

先要勾勒出基本的色块分界线,

而这些都是要求极高的手工绘画基础才能做到。

摄影 聂安邦(16岁)

 

 

看看把这个小女生给吸引的,

真可谓是“瞠目结舌”。

 



这个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

满大街都能见到的刻章行当,

现在也是很难得一见的老手艺了,

它也是我们国家四大发明中活字印刷术的一个缩影。

摄影 聂安邦(16岁)



这个捏泥人很是有意思,

这可不是大学雕塑学能做到的呀。

 



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民族艺术家。

 

 

 

看看这些活脱脱的作品。

 

 

 

看看这些我们百姓生活的画面,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得到了最佳体现。

 



这个是铜匠,也是古老的民间艺术

发展繁衍至今的老手艺了。

 



这些吉祥物都是去年我们老记见证网记者

专门做过的传统抽象艺术作品。

 


这个具有道教文化色彩的泥泥狗也是淮阳的一大特产文化。

 



字画艺术进化的最佳时期也是在于上世纪八十年代。

 




这个皮影艺术也是很古老的民族文化代表之一。

 



显然浓缩的都是精华,沉淀的都是国粹。

摄影 聂安邦(16岁)




在过去没有电影、电视之前,

除了戏曲外,这种简单便利,

民间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就要当属皮影戏了。

摄影 聂安邦(16岁)

 

这里是老奶奶捏的面人,至于好不好,

老记见证网记者就不废话了,

看看围观的大人孩子的表情就都明白了。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后台管理
    Copyright © 2007 老记见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04273号 豫公网安备41010402002054号 24小时值班电话:13014500123
    本站文字和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