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形将消失   老记大漠行   图说天下   社会关注   文化焦点  媒体联播   校园记者
老记简介
    寒心,原名聂志义,原任《文化时报》资深记者。

    现任老记见证网、 一点资讯、网易新闻等自媒体平台的《老记见证》联合报道总策划、资深记者, 也是2006发现河南形象大使,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讲师、社会学者。十多年的记者生涯,寒心发现河南的很多文化遗迹和民俗文化正在被现代的人们逐渐淡忘,寒心很心寒,那些或美丽、或神秘、或怀古的文化不能就这样沉没!寒心决定将用毕生精力为之而奋斗,以尽匹夫之责!


热线:13014500123
微信:hx13014500123
(注明老记见证网)

举手发言
最新报道
 老记大漠行摄影系列报道《感悟大
最新策划
 “庆红旗90年,暑假自驾草原行”
 老记见证——大漠父子暑假大漠行
 《旅游学摄影》走进陕县地坑院
 老记大漠行系列摄影报道《感悟大
 “见证河南文化”报告会6月9日将
 蒙古族婚礼介绍
 永恒地久,2009!——火红的七月
 
 
偷拍河南卢氏大山里让你震惊的老人生活
偷拍河南卢氏大山里让你震惊的老人生活
作者:聂志义 文章来源:老记见证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3/28 15:04:08

 

 

   一个老人一百块钱的养老金,一个月不吃肉,不吃蛋勉强够活,可是每个月二百块钱的药费从哪来?

  年过古稀的老两口都是疾病缠身,其中一个还是二级残疾,只靠别人救济的米粥过日子,一年都吃不上一个馍。

  一个村二百多个“空巢老人”连一个看病的的地方都没有,村里有诊所但是没有医生,小病成大病,大病等死——

  此情此景的震撼,让《老记见证》记者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心肝肺的颤抖,此情此景会让任何一个路人都会毫不犹豫的把自己身上所有的财务和吃食倾囊相蹭,虽然记者也眼含热泪送上了兜里仅有的采访经费,可是这点心意才能让他们活多久呀?

  几十年社会各界扶贫不断,可山里老人们的悲哀依旧,这是为什么?

村支书说,扶贫攻坚战一不给经费,二不给项目,只能想办法具体从数字上脱贫。

 

偷拍河南卢氏大山里让你震惊的老人生活

 

《老记见证》联合报道 资深记者 聂志义 摄影报道

 

    《老记见证》记者去三门峡卢氏县的马庄河村采访已经是第三次了,记得最早一次是是陪同河南大学的一位教授来此帮他策划这里的扶贫旅游项目,从那次便于这个大山里的山山水水和这里的老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

    第二次便是在该村支书老谢的请求下将八大媒体走基层报道组领导了这里,从而见到了更多的空巢老人,那时候只是感受到了老人们淳朴、善良和热情,也只是了解了他们不只是需要金钱、米面油的物质,他们更需要的是关心和照顾,更需要文化活动的内容。

    可是这第三次《老记见证》在该县召开“扶贫攻坚战扩大会议”之际,趁没有官员陪同的机会冒着山路险要的危险,驱车直至大山深处才又见到了闻所未闻从未见到过的震撼。这里的老人大都住在祖辈几代人流传下来的老房子,这些“祖宅”也大都在大山的各个深沟峡谷的各个角落,要想出山一次也是很不容易,就算是政府给修了村村水泥公里,可是在通过各家各户的时候依然是行路难,尤其是对于这些老人的行走就更是难上加难了,有了家就连自行车、独轮车都无法通过,就别说这些老人一旦有病能走出去到医院救治了,再加上这里的通讯难,就连采访中的《老记见证》记者的手机也是无法接通中,随即拍摄的视频也是在微信中直打转转最后成为了红点点的发送失败,所以,如果老人们在这里发生一些病痛或者其他意外发生的话,就根本指望不上外援,既然是能联系上,等赶到的时候恐怕也是回身乏术了。

    春暖花开时节,在一位工作在基层财政部门的女同志的再三邀请下《老记见证》记者再次踏上了这个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土地,经过研究后彭女士不便出面,便由谢支书安排了一个在县城打工的同村小群女士为记者带路当向导开始了一个走进真相的采访之旅。

    走进大山深处没有了道路的几户人家,《老记见证》记者遇到了正在准备种点土豆的77岁的老人家。卢氏马庄河村锁头沟77岁,每月一百元养老金只能勉强不吃肉不吃蛋够一个月生活费,但是每个月的药费就没有着落了。儿女也没有钱负担,老伴病倒了只好由老汉和邻居照看着,老人家唯一的要求,不吃肉不吃蛋能过,只要政府能把药费给照顾出来就满足了。

    见到难得有记者走进大山来到身边采访,代福停老人的74岁弟弟代福臣也凑了过来。据代福臣讲,他和73岁的老伴都有病,因为身处大山无依无靠,老伴就患上了精神疾病,现在老伴持有精神病2级残疾证,没有低保。老两口全靠代福臣老汉的低保和养老金各一百元维持度日,老伴只有一百养老金。原本的两个儿子也因为家穷的原因,都招给了人家当了上门女婿。

    临走时,代福臣老汉拉着《老记见证》记者的手请求道,靠政府估计是指望不上了,你们能不能帮我宣传一下,把我的天麻、党参和丹参在你的文章里说说,让需要的人帮我卖出去就算救救我们了。

    在出山的路上正好遇到了刚满70岁的正在放羊的许文星老汉,据他说,虽然村里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的空巢老人,可是,大家也都想有了“营生”有个事做,如果能帮他联系一些资金支持或者无息贷款的话,他就能把自己的羊群从现在的50只发展到500只,到时候还需要《老记见证》记者帮忙给宣传宣传卖出去,想活还要靠自己呀,我们这山里人没有退休的时间限制。

    在一个山谷里《老记见证》记者远远就看到了正在屋旁田间劳作的85岁高龄的马秀莲老人,这也是记者见到的独居老人,老太太貌似很久没有遇到过能聊天的人了,十分热情的拿出她刚刚煮好的一个月口粮的当地特产“槲包”非要记者尝尝,唉!看着老人家这一个月的口粮,《老记见证》记者怎么忍心吃的下呀?老人家的股骨头疾病很严重,最要命的是孤独、寂寞的除了这里鸟鸣兽叫外就没有什么能让和老人家交流了。除了睡觉外,老人家总是拖着病退残躯一遍又一遍的用菜耙耧地,累了就睡,醒了接着干,谁知道能这样周而复始的干多久呀?或许她就是一个永远都不会退休的人吧。关于他的低保多少,养老金多少,她自己也不清楚,只知道都是最低的,前阵子她的腿疼的下不了床了,儿子把她接出去治了治,病情刚有好转就又被送回来了。她说,儿子也不容易呀。

    当《老记见证》记者问该村支书老谢,此次扶贫攻坚战是不是有资金拨付,项目扶贫?回答是:都没有。当记者问道:既然啥都没有怎么区扶贫呀?回答是:那就需要从数字上做工作让贫困户脱贫呗。

    对于空巢老人的生活问题,谢支书提出来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扶贫经费的任务实在太艰巨,短时期内还不能达到有效的目标,二是,老人们的孤独和文化生活严重缺乏,三是老人们的子女对老人的敬老孝道很是问题。说白了,没钱寸步难行。

记者手记:

    《老记见证》记者此次卢氏一行感受得最大震撼就是,这个贫困县的百姓苦呀,虽然年年都在扶贫不断,可是百姓生活依旧,正逢该县召开扶贫攻坚战的时候,《老记见证》记者却在“向导”的带领下驱车“潜伏”进了大山最深处看到了在哪里“等死”的老人们,他们对于扶贫的意义不是失望而是绝望了。山里老人的情景之悲惨让《老记见证》记者立刻联想起了久远的“甲子墓”。

 


刚下高速不远就见到了一个

与前几次来时焕然一新的河面。

 

 



不知道的还以为

是一个支流的汇入。

 

 



不错的确是汇入,

但不是什么支流,

却是直流!

 

 



这就是直流出来的尤物。

 

 



时而会见到这些

小生灵在“叫春”。

 

 

 



这个课时耗费巨资呀。

 

 



见到的第一个山人。

 

 



不明白他的行为是为什么。

 

 



处处可以见到杏花,

却不见等红杏的人们。

 

 



这里的道路有点缺德,

一个车道不说,连路基都没有,

一会车就要绞尽脑汁的想办法了。

 

 



主路修好了,至于那些

回家的路依然还是“水泥路”。

 

 

 

尤其是这个路也

只能是摩托车可以走,

别说消防车或者救护车了,

就连《老记见证》的采访车

都要胆战心惊的小心再小心,

不然的话下面可是深不可测呀。

 

 

 

 

以为是谁带的山货,

结果却是山土,据向导说:

这里的山林的土质很有养分,

就有很多人来这里“寻宝”。

 

 

 

 

据向导小梁介绍,

这个叫做山萸肉的植物

原来是本地发家致富的中药材,

小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把它当成的宝贝。

 

 

 

 

 又是一个“人去楼空”。

 

 

 

没路了,我们的采访开始了。

 

 

 


遇到了第一个老人,

家里的水管成了摆设。

 

 



虽然这里看起来很杂乱,

但是小溪的水很清洁。

现在山里人都在吃。

 

 



没见有钥匙锁就开了,

老人说,这里除了畜生

就不会有人来,

家家户户都不会上锁。

 

 




家里除了从外面带回来的

面条就没有什么食物了,

屋内还略有一些变质面食

散发出来的酸酸的味道。

 



加上向导这里有了“锵锵三人行”。

 

 



这些“豪宅”也都成了

“鬼屋”没有了人气。

 



寸土寸金的山里,

要置办一块土地也不容易,

你看看这个地的结构就知道了。

 

 


老汉不知道是在平整土地

还是掩埋什么东西。

 

 



哦,怪不得《老记见证》记者

不明白人家的活计,

原来这就是在种植天麻呀。

 

 

 

说起一家的日子生活,

老汉突然失控了。

 




老汉请求《老记见证》记者

去他家去看看。

 

 



看看在这里干些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

农活也不容易,

还要学会飞檐走壁的功夫才行。

 

 



老汉说,自己的药材都是

真正的好药材,

从不会偷奸耍滑以次充好。

 




从刚才劳动的地块

到他家的高度估计要有一百多米,

这里连个独轮车也难上来呀。







这个估计就是他

那位2级残疾的老伴吧。

 

 

 


换位想想原来亲亲热热的一家四口,

如今就剩下了两个病体缠身的年迈之人,

怎不叫人痛心疾首呀。

 

 




这个柿饼是家里唯一

能拿的出来东西,

尤其是对于一个一年

都吃不到馍馍的老人。

 

 




这就是他们赖以活命的食物,

就这还是好心人士给捐助来的,

不知道还能吃多久?

 

 


 

这个老太太虽然

精神出了问题,

但是还是很热情的给

《老记见证》记者盛了一碗。

 

 



我不知道这种生活

是不是叫活着,

也不知道外界有没有人

会想象还有这样连乞丐

都不如的人们在苟活。

 

 




老汉一再拜托为他广告一下,

能有好心人把他的天麻、

党参和丹参收走了。

 

 





老汉说这里没有信号,

这里进不了车,

这里的老人病了就算是到头了。

 

 

 



这是《老记见证》记者

见到第一眼的同时就按下了

快门的画面的《孤独》

 



老人可见到了一个可以说话的人,

问起来就没完没了。

 



老人像孩子一样哭了起来。

 




每当老人孤独的时候

就会这样干活,

嘴里还会喋喋不休的

说着很古老的故事。





 

老人热情地领我们进入了他的厨房,

刚掀起锅盖就闻到了一种天然的芳香。

 

 

 

老人执意要我们尝尝

她的一个月的口粮。

 

 

 

 

看着《老记见证》记者

眼含热泪的走开,

老人家有点不知所措。

 

 

 


老太太要是吃水

就得来到这里。

 

 




我们离开的时候,

再次拍下了她那饱经风霜

岁月蹉跎的背影。

 

 





这是向导小梁的家,

一个依然是无法通班车的地方。

 

 



不过这个高地上多了些

生活乐趣和伙伴们。

 

 


小群的母亲想迎接新女婿一样

给《老记见证》记者做了鸡蛋茶。

 

 



这个放羊老汉就是小群的父亲,

他的想法似乎有了更高的境界,

一起靠自己撸起袖子加油干。

 




但愿再来的时候老许的

“羊连队”变成“羊军团”。





也希望读者朋友能在

夏天来这里避暑休假。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后台管理
    Copyright © 2007 老记见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04273号 豫公网安备41010402002054号 24小时值班电话:13014500123
    本站文字和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