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形将消失   老记大漠行   图说天下   社会关注   文化焦点  媒体联播   校园记者
老记简介
    寒心,原名聂志义,原任《文化时报》资深记者。

    现任老记见证网、 一点资讯、网易新闻等自媒体平台的《老记见证》联合报道总策划、资深记者, 也是2006发现河南形象大使,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讲师、社会学者。十多年的记者生涯,寒心发现河南的很多文化遗迹和民俗文化正在被现代的人们逐渐淡忘,寒心很心寒,那些或美丽、或神秘、或怀古的文化不能就这样沉没!寒心决定将用毕生精力为之而奋斗,以尽匹夫之责!


热线:13014500123
微信:hx13014500123
(注明老记见证网)

举手发言
最新报道
 老记大漠行摄影系列报道《感悟大
最新策划
 “庆红旗90年,暑假自驾草原行”
 老记见证——大漠父子暑假大漠行
 《旅游学摄影》走进陕县地坑院
 老记大漠行系列摄影报道《感悟大
 “见证河南文化”报告会6月9日将
 蒙古族婚礼介绍
 永恒地久,2009!——火红的七月
 
 
“老记”十年回眸——见证南沟剪纸今日沉浮
“老记”十年回眸——见证南沟剪纸今日沉浮
作者:聂志义 文章来源:老记见证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0/10/27 14:15:21

“老记”十年回眸——

见证南沟剪纸今日沉浮

《老记见证》资深记者 聂志义 摄影报道

 

    一进南沟村没有见到几个人,估计都去地里抢收苹果去了吧,沉寂村子里连声狗叫都没有听到。依旧是把车停在了村委大院,拾坡而上来到了昔日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仿佛就在昨天,又仿佛就在刚才。但是从现在村里物是人非的环境“老会长”任更厚(南沟剪纸协会会长)的增肥效果来看,却是梦醒时分已经时过境迁良久了,屈指一算心头一惊,居然十个春秋已远走。原来的陕县现在都已成了三门峡的陕州区了。

    回首往事,酸楚的记忆中有了一种大集体火热年代的大会战的激情和执着,那里有我的电台、我的学生、我的大熊(警卫犬)、我的恋人和一些曾经把酒夜谈已经逝去的故人——

 

    看到了很多民俗建筑已经是残垣断壁,还有很多也被当成藏污纳垢的垃圾场,不说省市县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经过了很多人耗费了很多钱,和那些全社会公益人士注入了心血情感的南沟剪纸又回到了原始的寂静和低谷。

    在来之前,从南沟剪纸协会“老会长”任更厚在电话里的急切和不安中,《老记见证》记者就预感到了一丝异样和悲凉,见到了之后才从老人的口中得知,经过《老记见证》联合报道之后的确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各地各级各种形式的媒体人纷至沓来,政府也积极的组织了各种的支持方式,甚至派来的年轻的大学生村官专门把南沟剪纸当成了重点工作进行推广。那时候,村里的百姓简直像娶媳妇一样忙碌却兴奋着,村里光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就有十多位,每个月还有多少不一的补助,个个干劲十足,不管是慕名前来的游客直接选购还是通过网络的销售,剪纸的收入都十分可观。“老会长”任更厚也顺势注册“南沟剪纸”成立了“三门峡陕州区南沟艺涛剪纸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当南沟村的百姓要靠这个老祖宗传下来的南沟剪纸艺术,走出困境迈入小康的时候,疫情来了。

    疫情的大难不但是让南沟村没有了游客也没有了生意。随后村里也换了干部,那位女大学生村官也调回到了镇里另有重任,县上村里也就把重心工作放在了上头委派的各种工作内容上去了,没有了上面的支持这南沟剪纸也自然昙花一现的彻底凉快了,“老会长”任更厚也被迫回家消停了,他现在除了偶尔应邀去学校给学美术、动画的学生讲讲课,挣个几十块钱的课时费外,每天都必须有酒陪着才能活着,就连陪同记者拍摄采访的时候也因喝酒犯糊涂,几次领错路走进了庄稼地和死胡同。

    当《老记见证》记者来到十年前带领学生,进行电台直播现场的任孟仓老爷子的地坑院时,坑院的四面墙体都已出现了很多开裂和脱落,在地坑院上面喊了许久后,任老爷子的老伴才步履蹒跚的挑开门帘出来应声,经过“老会长”任更厚的翻译后才知道任老爷子没有在家,去地里帮助孩子们去收苹果了(南沟村是以“南沟剪纸”而闻名全国的,但是,南沟还有一样特产恐怕还很少人知道,那就是南沟的苹果,这里的苹果品种的品质早已超过了闻名全国的灵宝苹果,如果要是加上全国独有的陕县地坑院就构成了“南沟三宝”),由于南沟剪纸遭受的创伤和打击的严重影响,94岁的老爷子也很久没有动过剪刀了,在果园见到他时,简直不敢相认这就是昔日那位载歌载舞边唱剪纸歌边刀走游龙创作出地坑院民族文化的闻名全国的艺术大师,眼部和嘴部的塌陷,背部也驼了很多,尤其是骨瘦如柴的样子,差点让《老记见证》记者心疼的泪喷。

    经过几天的交流《老记见证》记者一边拍摄采访,一边为老人爷俩建议了几套完整详实并且落地可行的策划方案。

   也真希望《老记见证》记者的策划和报道能给南沟剪纸一剂强心剂,换回那曾经朝气蓬勃的给南沟百姓以希望的南沟剪纸风采。

 


虽然不知道南沟所处

的黄土高坡叫什么名字,

但是底下的黄河却是滋润

这片土地和黄河儿女的源泉。

 

 



一位忧心忡忡的

老人在河边徘徊。

 

 



排洪过后就像过了危险期一样,

迎来了很多无事可做的垂钓人。

 

 



看看,这些膀大腰圆的鸟儿

又来和人们抢食吃了。

 

 



每每再见柿子红,

乡愁闪念涌心头。

 

 



这就是传说中的

“老会长”任更厚,

比以往胖了几圈。

 

 

 

 

这就是“老会长”的儿子任涛夫妇,

原本任涛当兵退伍后就被

大老板挑走进入了商场,

现在也是拥有一方有名酒店的老板,

可是,为了父亲的期望和老祖宗

的文化遗产不被消亡,

任涛还是把一片心思用在了

“南沟剪纸”的事业发展上。

 

 



虽说是都是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但是需要的合法

证书一个都不能少。

 




这就是合作社的办公地点,

真是人在阵地在呀。

 

 

看看,我们的农民艺术家

就是这样创作出了很多浓郁

地域色彩的作品。

 

 




此时的老会长已经完全进入

到了艺术的构思中去了。

 




原来家里种的植物

都是为了创作的“标本”。

 

 



原以为是葫芦

结果被告知是佛手。

 

 



现在的村委空空如也,

原来的熙熙攘攘人头攒动

的情景仿佛是上个世纪。

 

 



看看这样的败家子孙,

一个民族文化的遗迹就是

被这些不肖子孙毁于一旦。

 

 



老人的耳朵和眼睛

都不是太好使了。

 

 



出了村子便是

处处果香味。

 

 



看着这些喜人的苹果,

谁会知道背后的心酸?

 



这位果农叫任瑞生,

其妻也是南沟剪纸的成员,

原来全家是靠老婆

的剪纸过好日子,

现在不得不又靠他的苹果了。

 

 



不过任瑞生说的也有道理,

人在艺术和营养来选择

还是水果的实在跟靠谱。

 

 

 



这位是老会长的儿子

任涛的昔日战友,

他家的苹果之所以

又大又甜能卖上好价钱的

主要原因就是他从几千公里

运回的甘肃羊粪做肥料。

 

 

 

看看这任涛家的“小苹果”

一听要去果园摘苹果了,

高兴得就像小麻雀一样。

 

 

 



哈哈,这简直就是

一个大苹果和

一个小苹果呀。

 

 



任涛入伍前也曾

跟着家人种过苹果,

所以对于种苹果中的

辛苦自有一番体会。

 

 



苹果采摘下来后要

把屁股后的小把用剪子剪掉,

再用泡沫袋套起来

就是避免果子相互划伤。

 

 

 



曾见老人剪纸闻天下,

不知老茧也是果农手。

 

 



就算是这些烂果,

老人家也是很舍不得扔掉。

修修砍砍一斤几毛钱

还可以卖去罐头厂。

 

 



为了孩子们,他不顾年老体弱

还要照看这些一年的“希望”。

 

 



来了很多次还真不知道

这里有这么一个

规模不小的道观。

 

 



这些壁雕还是很有功力。

 

 



据说这是在一个

很有久远历史古迹的

遗址上进行修建的道家所在。

 

 



既然都属于民族

文化的组成部分,

那就应该多亲多近

相互支持帮助才是呀。

 




终于等到了两位艺术大师

相互交流探讨的机会。

 

 




柿子作为河南民风的象征,

也自然是这些农民专业

剪纸艺术家的关注。

 



老太太也拄着

拐杖闪亮登场了。

 



老人家自然不肯怠慢,

匆匆再匆匆。

 



这就是几千年来,

地坑院的生活光景之一。

 

 



真是夫唱妇随的最好例证。

 

 



听说过“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我估计这种包含着浓郁厚重的

传统文化艺术也肯定更需要

精益求精的细腻吧。

 



忽然间,《老记见证》记者

貌似明白了这里老人的

长寿秘密,剪纸的过程不正是

手脑并用身心合一么?

 

 



深秋了,过了晌午院子里

便有了许多凉意,

老两口就移驾小炕上

继续细细的劳作。

 

 




不知道是心疼了,

还是犒劳一下老太太,

老人家端上来了甜甜的柿子。

 

 



这就是他们的幸福,

既简单又朴实。

 

 



这就是爱,说也说不清楚,

这就是爱,它糊里又糊涂——

 

 



老人家又要出去表演了,

临走要把家里活做完。

任孟仓老人虽说是是94高龄,

实际年龄却是84岁,

是当时办理身份证的时候被搞错了。

 

 



每次,老爷子外出的时候,

老太太总是要亲自送出家门,

或许在这个小院和甬道的墙壁上

就印证着他们俩从新婚燕尔

到现在的恩爱和风雨。

 

 



斗转星移岁月沧桑,

人生的生老无法掌控,

但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感动,

却是很难得的情怀和佳话。

 

 



君可曾记得,

昔日俊秀美少妇,

依门相望?

 

 



不管千朝万代几何,

夫妇相随,心心相印都将是

人类的永恒的情愫。

 

 



人生一世不知几岁春夏,

草木一秋不畏花开花谢。

 

 



野花艳无极,不管人冷暖。

生死当伦常,何有叹红尘。

 

 




站在这黄土高坡之上,

就可倾听到地坑院传出的

喜怒哀乐繁衍生息的故事。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后台管理
    Copyright © 2007 老记见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04273号 豫公网安备41010402002054号 24小时值班电话:13014500123
    本站文字和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