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形将消失   老记大漠行   图说天下   社会关注   文化焦点  媒体联播   校园记者
老记简介
    寒心,原名聂志义,原任《文化时报》资深记者。

    现任老记见证网、 一点资讯、网易新闻等自媒体平台的《老记见证》联合报道总策划、资深记者, 也是2006发现河南形象大使,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讲师、社会学者。十多年的记者生涯,寒心发现河南的很多文化遗迹和民俗文化正在被现代的人们逐渐淡忘,寒心很心寒,那些或美丽、或神秘、或怀古的文化不能就这样沉没!寒心决定将用毕生精力为之而奋斗,以尽匹夫之责!


热线:13014500123
微信:hx13014500123
(注明老记见证网)

举手发言
最新报道
 老记大漠行摄影系列报道《感悟大
最新策划
 “庆红旗90年,暑假自驾草原行”
 老记见证——大漠父子暑假大漠行
 《旅游学摄影》走进陕县地坑院
 老记大漠行系列摄影报道《感悟大
 “见证河南文化”报告会6月9日将
 蒙古族婚礼介绍
 永恒地久,2009!——火红的七月
 
 
老记见证贵州大山印象(五)谁毁灭了“穴居部落”文化?
老记见证贵州大山印象(五)
作者:聂志义 文章来源:老记见证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1/4/16 15:59:54

   

    跟随昔日逃离大山穷日子,发达后回山扶贫报效家乡的曾家女孩,走进贵州大山见证那里的人文故事,寻找黔无驴的传说和贵州的“贵点”。更将镜头锁定在那里苦苦劳作的人们。

老记见证贵州大山印象(五)

 

“中洞”“穴居部落”消亡之谜?

 

《老记见证》资深记者 聂志义 摄影报道

 

    在很早就听说在贵州大山里面有一个现在依然存在的洞中部落,有人称之为“穴居部落”,也有人称其为“当代山顶洞人”,在网上搜索到了2020年4月5日发布的“山顶洞人”的生活再现,并且显示那里的人们已经开始了进行的旅游餐饮内容的开发。

    根据网友的视频和图片中的内容显示洞中建筑已经超出了《老记见证》记者想象的原始情景,原以为他们都是在稍有建筑间各种过着很艰苦的生活,可是通过网友提供的视频资料和图片显示,那里的生活已经是很是繁荣了,在洞里居然都盖起了二层小楼和居住环境不逊色于其他地方的民族农家旅馆。

    据传说,这个天然洞穴最早住进来的人们,是附近的苗族山民为了躲避连年的战祸,和土匪的侵扰逃难而定居于此,后来又是因为穷人无钱盖房,而陆续搬进了这个老天爷为他们准备的洞穴大家庭,最早时候以王、吴、罗、梁四大姓氏为主,在鼎盛时期人丁高达数十户家庭,百余人在此繁衍生息。这里也便有了他们自己的开荒种田、男耕女织,后来,这里孩子也得到了外面支教老师为主的洞中校园。

    然而,仅仅一年之隔,当《老记见证》记者在当地好友推荐下慕名前往探寻的时候,却被告知,这个很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少数民族特色的居住地不知道被谁毁于一旦。

 

到达了这个被号称

“亚洲最后穴居部落”“景区”的时候,

没有见到车水马龙的热闹,

只看到了两个人在门口前交流,

偌大的停车场也就有

我们的一辆车在证明它的作用。

 

 


据这位自称是从“穴居部落”

搬出来的“摩友”介绍,

这里已经是人去洞空了。

 

 



这位“保安”大哥说,

这里已经被戒严了。





在《老记见证》记者

表明身份要去拍摄采访时,

被允许进入了昔日久负盛名的“中洞”之旅。

 


  

这个昔日投入巨资修建的

村落也成为了“鬼村”。

 



在绕过了一个大山之后,

远处隐约出现了一个洞穴模样。

 



在曾经来过这里的曾大姐肯定下,

我们终于见到了这个闻名全国的洞穴。



在山洞下面有很多这样的新房。

 



也有很多这样

被毁掉的新房遗址。

 



这里已经很久没人来过了,

石阶上的野花正在

诉说着它们的无奈。

 



这里仿佛还在讲述着

昔日的生活故事。

 



这个随风叮当作响摇摆的风铃,

貌似依旧不愿相信主人的离去。

 



残留着汗味的毛巾也一直,

在风雨之后等待着主人的回眸。

 



掐断不只是电源,

而是这里生存的希望。

 



熄灭的不止是灶火和炊烟,

而是几代人一个部落的历史。

 



这个坍塌的老屋里面承载着,

一个族群在此繁衍生息的历史。

 


 

物是人非是天灾还是人祸?

 



被抛弃学步车的小主人

现在在哪里呀?

 



这些凝结着洞中

百姓心血的果树,

从此便过上了自由

原始的幸福生活。

 



貌似好日子还没有过上几天。

 



是什么原因让这样的“别墅”

白白荒废了呢?

 



这些好好的农具

也被遗弃在了新房里。

 



这捆柴火把自己

偷偷的藏在了这里,

才没有被“迁徙”。

 



这里的土鸡应该

不会有假的。

 

 


 

一个耗费国家巨资建设的新村子,

就这样被隐藏在了大山之中,

就算上级领导怎么聪明

估计也想不到吧。





虽然尚在清明时节,

可是近十多公里山路,

已经使我们汗流浃背了。

 



我相信当每位游客

走到这里的时候,

肯定会有了很多

对洞内想象画面。

 



这些树苗也是

洞中人的贡献。

 



这些被毁的惨状

又是何人所为呀?

 



这些木料为什么

要被扔在洞外呢?

 



这些朽木乱扔在这里会,

不会引起火灾呢?

 



门前貌似顶梁大柱的大树,

也没有抵挡住“穴居部落”

毁灭的悲剧。


  


凄美也是一种美。

 



仿佛还能听到这里

老人在摆龙门阵的声音。



被熄灭的生活。

 

 



曾经幸福时光。

 

 



赖以生存滋养欢歌笑语的源泉。

 



丢掉的岁月。

 

 



没有了动力的传递。

 

 



孩子喜欢的冰棍,

男人喜欢的啤酒

都曾经有它贡献。

 

 



这个绝对是很古老的传家宝。

 

 



这里还有了“垃圾分类”?

 

 



这是近代史中一个

最恶劣的行为。

 

 

 



不知道这是人拉肩扛运进来的,

还是就地取材洞中制造的产物?

 

 



我们在痛恨打砸抢的时候,

依旧也存在着这样的罪恶。

 



这是被毁灭的校舍。

 

 



唯一得以保存的篮球架子,

是外界热心捐助的大爱。

 



盖在,锅哪去了?

 

 



鞋在,孩子不见了。

 



文具在,学生不见了。

 

 



谁的练习册呀?

 

 



它最后丈量的是人性。

 

 



拆家的结果。

 

 



这些扶贫的钱白花了?

 




这是文明的历史。

 



这是最后一个守望者。

 

 



最后一个饮水者。

 

 



留给将来探险迷路的人吧。

 

 




仿佛还能看到女主人,

腰系围裙做饭的身影。

 

 




好似突然间,它的主人就消失了。

 




遵纪守法的家被毁了?

 

 

 


它的主人还会回来么?

 

 



原本一个特别有意义的旅游景点,

却被败家子给毁了。

 

 



硬件都到位了,怎么又给毁了呀?

 



不知道这里晚上会不会

有长眠这里故人的叹息,

和见不到子孙后人的哀嚎!

 

 



这里洞穴部落被拆,

人被驱赶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这是在网络上找到的昔日

“洞穴部落”生活再现。

(网上截图)

 

 



昔日惬意的穴居生活场景。

(网上截图)

 



《老记见证》记者的无奈是,

没有很早的记录下部落生活的历史。

(网上截图)

 




或许这一切都不会再回来了,

这一切的毁灭都是人的罪恶。

(网上截图)

 

 

如果住在这里听着他们的故事,

看着他们的歌舞,

品尝着他们的土灶美食,

该有多么畅快呀,

唉!可惜再也没人能体验到了。

(网上截图)

 



总算,能进去拍摄完毕

也算是不虚此行了。

 

 


 

真希望,当地有关部门

能够利用这里已有的硬件

和人物拨乱反正的再现

“穴居部落”山顶洞人的活化石。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后台管理
    Copyright © 2007 老记见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04273号 豫公网安备41010402002054号 24小时值班电话:13014500123
    本站文字和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