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形将消失   老记大漠行   图说天下   社会关注   文化焦点  媒体联播   校园记者
老记简介
    寒心,原名聂志义,原任《文化时报》资深记者。

    现任老记见证网、 一点资讯、网易新闻等自媒体平台的《老记见证》联合报道总策划、资深记者, 也是2006发现河南形象大使,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讲师、社会学者。十多年的记者生涯,寒心发现河南的很多文化遗迹和民俗文化正在被现代的人们逐渐淡忘,寒心很心寒,那些或美丽、或神秘、或怀古的文化不能就这样沉没!寒心决定将用毕生精力为之而奋斗,以尽匹夫之责!


热线:13014500123
微信:hx13014500123
(注明老记见证网)

举手发言
最新报道
 老记大漠行摄影系列报道《感悟大
最新策划
 “庆红旗90年,暑假自驾草原行”
 老记见证——大漠父子暑假大漠行
 《旅游学摄影》走进陕县地坑院
 老记大漠行系列摄影报道《感悟大
 “见证河南文化”报告会6月9日将
 蒙古族婚礼介绍
 永恒地久,2009!——火红的七月
 
 
“常香玉故居”惨遭洪灾袭击犹如地陷
“常香玉故居”惨遭洪灾袭击犹如地陷
作者:聂志义 聂… 文章来源:老记见证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1/9/14 14:47:07

 

 

“常香玉故居”惨遭洪灾袭击犹如地陷

 

老记见证网 记者 聂志义 聂安邦 摄影报道

 

 

 

 

常香玉故居简介

 

常香玉故居位于河洛镇南河渡村董沟。座东面西,现存4孔、平房3 间、大门及古井一口,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

 

常香玉(1923年-2004年),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九岁随父学艺,经过长期刻苦磨炼,

博采众长,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常派艺术,发展豫剧艺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民国时期,捐款补修南河渡石坝一段,在陕西义演救济河南灾民。抗美援期时期,率“香玉剧社”义演,捐赠一架"香玉剧社号"战斗机。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选为一、二、三、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历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河南省文联副主席、省豫剧院院长。省戏曲学校校长等职。2004年7月7日被国务院授予"人民艺术家"光荣称号。常香玉故居是我一处重要的爱国艺术家故居,它展示了老一辈艺术家的丰功伟绩,已成为一处重要的青少年爱主义教育基地和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教育基地。

 

2009年6月3日,常香玉故居被公布为第二批郑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1月22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河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很早就曾听说这个位于河南省巩义市北部的“常香玉故居”,但是一直因这样那样的俗事缠身未曾有缘拜访瞻仰,洪灾后的一个周末,在带上年迈的父母驱车去康百万庄园游访时,无意中在“沿黄大道”的路边看到指示牌显示到了“常香玉故里”,父母大人也都是听着常先生的豫剧过来的六十年代支边大学生,也属于常先生的“纯钢粉丝”了,就执意要求前往参观感受一下偶像成长的乡土气息,于是乎便有了这次不期而遇的造访。

 

一到“景区”的广场就感受到了浓浓的“红色教育”的气氛渲染,仿佛在刚刚修建中,又有一种不接地气的脱层,在随处可见的围挡、建设标志和基建材料的“特色”外,便又显现出了犹如地震后的天塌地陷光景。

 

在整个“景区”(或者也应该叫做工地)几乎见不到有人施工和值班把守,偶尔会有一些三三两两操着外地口音貌似游客的人们在那里评说议论和用手机拍照留影,冒着坍塌的危险《老记见证》记者也紧随年迈的父母沿着破裂塌陷的地方继续找寻着常先生儿时、童年和长大的影子与那脍炙人口的豫剧乡音。

 

据一位妙龄时尚的女村人和在这里逃难的百姓介绍,这个“常香玉故居”景点很早就有了,现在这个规模是有关部门为了要把这个景点扩建成一个景区把上面的村民都外迁别处了,工程也是在“7.20洪灾”前才开始施工的,没成想遇到了千年不遇的大洪灾才变成了现在的惨状。

 

在走一步退两步不如不走的步履下,父母大人心疼的看着被毁的小院和窑洞才恋恋不舍的回到了车上,在返程的一路上两人就开始了哼唱着常先生那些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豫剧唱段来,还时不时的为了记错唱词或者记错了哪部戏里的唱段,而争吵着起来,或许在老母亲的眼里,老父亲总是“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吧!

 


洪灾过后沿黄大道上

这样被损坏的路段有很多。

 



有时候不得不

来往车辆共走一向。

 

 



遇到一位湖南的摩友。

 



进入巩义之后会有很多类似的景点指示牌,

但是十有八九都是“此路不通”。

 

 



临近康百万庄园时,

就有点预感不妙了。

 

 



果然不要门票的结果就是排队堵心。

 



常香玉故居广场。

 

 




老母亲顾不上旅途的劳顿步履匆匆。

 

 


虽属模型,但是意义深远。

 



顺着老枣树的指向,

百年老窑也难逃厄运。





虽经几世沧桑看得出建筑的讲究和细腻。

 



就连着被镶嵌在树木

里面的破鞋也是智慧呀。

 

 



拾级而下对于寂寞

的老村落有点凄凉。

 



看到这些不衔接的建筑,

总是有种“水土不服”的感觉。


这里虽是过去的老玩意,

可是也是唯一没有被损坏的地方。

 



上面就进入了常家主院。

 



老父亲说,过去是不会把砖瓦

这样砌成墙的,既不安全又浪费。

 



这才是老常家的正根老宅!

 

 

 

不知道常家大门口外面

地上这个瓦坛是哪个年代的古董。

 



这里也就是常家的邻里乡亲的老宅,

也是见证一个艺术大家出世的地方。

 



不知道这里面还能不能

听到那个年代的回音。

 



这里塌陷的原因

不知是不是因为底下被掏空了。

 




真有点地震造成的惨状。

 

 



八十七高龄身安三个支架,

外搭一个桥的老母亲,

这样的动作可谓是坚定地粉丝态度吧。

 





看看,危险依旧在吧?

 

 

累得不轻还说不碍事。

 

 

 


这些都是逐渐退出

世人眼界的历史人文。

 



这里的内饰可以证明,

主家生活还算殷实。

 



不知道是什么原理,

房屋一旦没有了人住,

就会迅速衰败。

 

 



承载着老人咳嗽,

孩子啼哭的记忆。

 



墙洞里还塞嵌着不知道

多少岁月的“秫秫囊”。

 

 



有砖,有梁定是好建筑,

相对房屋的寿命也会更长些。

 




看来窑洞被毁的主要原因

就在于窑顶的土质或者水系

遭到了破坏。

 

 


几个外地游客看到了

枣树上的果实。

 



 

不知道这算不算“偷”呀?

 



真不知道,这老天爷是不是

派大雨来检验工程质量来了。

 



总之,这个工程质量暴露无遗。

 

 



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呀。

 



估计这个工程是要彻底返工了。

 



唉,劳民伤财又怪谁?

 



不管是天灾还是人“祸”。

希望是亡羊补牢吧。

 

 



多处表现都是基础不牢所致。

 



看到了吧,窑顶土质坚厚

的窑洞就完好很多。

 



不难看出都是出头的错呀。

 



那边貌似正在建大戏台吧?

 

 



以为是民工的婆姨,

原来是逃难的村民。

 



难民说,政府说

每天会给30块钱补贴。

 



古树又要见证一个新纪元的开始。

 



不知道将来这里都是什么情况。



如果这些糟糕的地质环境

不彻底解决,

早晚还会与灾难遭遇。

 



谁能告诉我,

这是什么“秘密武器”呀?

 



飞起来拍全景。

 

 


临别了还是舍不得呀。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后台管理
    Copyright © 2007 老记见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04273号 豫公网安备41010402002054号 24小时值班电话:13014500123
    本站文字和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