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形将消失   老记大漠行   图说天下   社会关注   文化焦点  媒体联播   校园记者
老记简介
    寒心,原名聂志义,原任《文化时报》资深记者。

    现任老记见证网、 一点资讯、网易新闻等自媒体平台的《老记见证》联合报道总策划、资深记者, 也是2006发现河南形象大使,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讲师、社会学者。十多年的记者生涯,寒心发现河南的很多文化遗迹和民俗文化正在被现代的人们逐渐淡忘,寒心很心寒,那些或美丽、或神秘、或怀古的文化不能就这样沉没!寒心决定将用毕生精力为之而奋斗,以尽匹夫之责!


热线:13014500123
微信:hx13014500123
(注明老记见证网)

举手发言
最新报道
 老记大漠行摄影系列报道《感悟大
最新策划
 “庆红旗90年,暑假自驾草原行”
 老记见证——大漠父子暑假大漠行
 《旅游学摄影》走进陕县地坑院
 老记大漠行系列摄影报道《感悟大
 “见证河南文化”报告会6月9日将
 蒙古族婚礼介绍
 永恒地久,2009!——火红的七月
 
 
即将消失的民族文化——荥阳深山里八旬老两口的铁匠铺
即将消失的民族文化——
作者:聂志义 聂… 文章来源:老记见证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1/12/13 10:24:02

 

即将消失的民族文化——

 

 

荥阳深山里八旬老两口的铁匠铺

 

 

老记见证网 资深记者 聂志义  

 

记者 聂安邦 摄影报道

 

 

 

 

老李头,名叫李有林,今年八十一高龄,老伴李春仙比他小两岁,今年高寿七十九。

 

说起来老李也是个苦命人,三岁没了爹,全靠32岁的母亲马春仙,一个人守寡把他拉巴成人。让老李头自己说,他的命太硬,硬是把原本的一个姐姐和妹妹克没了,由于是家里的独苗自己老哥一个,再加上自小就有气管炎,所以从小也没少受欺负,加上那年月内忧外患;民不聊生,资源匮乏,缺医少药,能活下来就是万幸了。在母亲的艰辛劳作;勤俭持家的努力下,李有林还比同伴人幸运的上了六年学堂,读书识字;知书达理,虽算是六年制的高小毕业,但是对于一个农民来说已经是足够用了,在他18岁的那年,母亲就让他跟着舅舅马进喜学起了祖上的手艺,成为了一名打铁学徒。

 

徒弟徒弟三年奴隶,虽是自己的亲舅舅,但是规矩不能破,从点火上煤的时机,还有打铁的火候都要靠手上和眼上的功夫与经验,也就是俗称的:手有寸(手上有尺寸),眼力劲(时机把握),要不然就要吃苦头了呀,不单单要挨师傅打屁股还会被打铁蹦出来的火星烫伤,有时候还是一大片;烫的小李有林眼里含泪的嗷嗷直叫,除了这些外还要有把子力气,据说大力士有很多都是出自铁匠这一行,挥起十几斤的大锤一干就是一天,那时候一天的工作时间可不是现在八小时,而是溜溜的十多个小时,一天下来至少也有几千锤吧,要不然就是拉风箱,打铁的风箱可不是百姓家里用的那种普通风箱,而是要比一般的风箱溜溜大几号,拉起来把火苗子都要几尺高,所以说在外人老远听到的就是打铁的令锤的“叮叮”和大锤的“铛铛”之外就是“呼呼呼”的风箱声。

 

光干这些你以为就行了?给师傅倒水(那时候人穷没有茶叶喝),端饭点烟袋,还要给师傅烫水洗脚,捶背揉腿,冬天还要给师傅端尿盆倒尿盆,唉!只有这样师傅才能把吃饭的手艺交给你,但也不是什么都传,肯定有很多压箱底的绝活留着,民间不是常说的“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作为师傅的舅舅传给老李头的绝活就是蘸火,这可是这个行当最要紧的程序,时间长了,过硬;过脆,时间短了刚性达不到。所以说这就是远近的百姓都喜欢用老李头的家伙什,有着一个说法,老李的家伙事一用一辈人,也即是说耐用好使,可以用一辈子,他打出来的镐头可以直接劈石头,为此,人家还特地给他送了一面锦旗。

 

可是,在科技发达的现代化社会,老李头的“玩意”被漠视淘汰了,原来几个儿子还都学过,现在也只有老三儿子在当地的一个煤矿当锻工,还继续干着这打铁的老本行,至于孙子辈都嫌苦累又丢人都不学了,老李头有一女三男四个子女,底下的孙男娣女也是几十口子了,现在他的第四代都已经会跑着玩了,这四世同堂的大家族对于一个靠守寡母亲一手带大的老李来说可是得来不易呀,但是这所谓的四世同堂的大家族实际上也像老李头的打铁手艺一样,也只有老伴陪着他在深山沟里“叮叮当,叮叮当”的回荡着,儿孙们也早就搬离了故土到外面的精彩世界过活去了。

 

老两口除了打铁还要自耕自吃,一亩地一年两收已足够他们自己吃喝了,房前屋后又种了点菜,可谓是丰衣足食了,老两口不愿意拖累儿孙们,说孩子们也不易,在外面处处都要钱,还要供孩子上学,能不给他们添负担就自己累点,可是毕竟是年龄不饶人了,都已年近八旬耄耋之年的老两口体力大不如从前了,他们也是打一天农具,拉着去赶赶集市卖上一点,好的时候一天能卖上一二百,也经常是“不开张”还赔了三轮车的油钱,每每都是老李哄着老伴说,在家大眼瞪小眼也是待着无味,出来不图挣钱,就是出来“游游”拿时髦的词,咱这也叫“自驾旅游”,人家叫“环球”、“走遍中国”,咱就来个“河南乡村游”。

 

老李头虽是深山乡下的打铁匠,但是接人待物却是十分讲究,不管是在接受采访拍摄时的积极配合,还是各个礼数都不输给城里有知识的人,记者刚回到家,这边老李头的电话问候就到了。

 

真希望这些民族传统的“老玩意”能通过媒体的宣传,在当地政府的作用下永远的流传下去,也真希望老李头的铁匠铺也能如同他的名“李有林”四世同堂的散枝阔叶传承下去,更如同老李头的炉火一样越烧越旺。

 

 


或许是在山里孤独的太久,

也或许真的想把自己的手艺

留下来传承下去,

老李头面对《老记见证》记者的镜头

滔滔不绝的讲起来

自己的行当诀窍。

 

 



这些备好的料胚都是

老人家四处“拾荒”,

或者去废品店里

买回来进行的再利用。

 

 



点火时,老人家的嘴里

还不停的念叨着什么。

 

 



正好趁周末来

探望二老的“老三”,

也趁机和老父亲

来了个“上阵父子兵”。

 

 




看这一系列熟练的动作,

就知道非一日之功。

 





真想不到,

看上去瘦弱不堪的老太太,

一出手就让在场的人们瞠目结舌。

 



看看这就是传统的夫唱妇随。

 

 



老太太没想到一辈子到老了,

还能收到政府的嘉奖。

 

 



老李头告诉记者,

这个坚固的窑洞

也都是他的杰作。

 

 



今年千年不遇的洪灾,

把这个地方给冲坏了,

还是他亲自修复好的。

 

 



让老李头最自豪的就是

“有林散枝阔叶”的一家人。

 

 

 



一提到自己的母亲,

老李的眼眶有些湿润了。

 

 



这是一位用镐头砍过

石头的的老哥给他的“赞佩”。

 

 



没有了生产队长的上工哨声,

深山里却仍有了两个

“上工”的身影。

 

 




洪灾的废墟也没有人侍弄了。

 

 

 


这是经过春秋两次洪灾过后。

老李自救出来的油菜苗。

 

 




原有的一亩地

被洪水冲塌了一部分,

现在也就有七八分了。

 

 



洪灾不但冲走了很多土地,

而且还造成了土壤的养分大量流失,

使的现有土质板结很严重。

 

 



经过老人们的讲述和现实情况的呈现,

《老记见证》小记者说太需要

让更多的同龄人来看看了。

 

 



当老太太听说小记者是

还没有毕业的大学生时很是感慨。

 

 



汗滴禾下土后的油菜地,

露出了一丝生机和“微笑”。

 

 



这是进村后《老记见证》记者

又偶遇一位“又红又专”

的妇女“社员”。

 

 




老李说,老太太的罗圈腿病,

是多年来辛苦劳作落下的毛病。

 

 



这是老两口的午饭。

 

 


饭后,老两口就要拉上他们的

“产品”去“游乡串集”了。

 

 



真担心老两口的“脚力”,

会不会被铁石心肠

的官人给扣了。

 

 



都八十多的人了,

一路上却是风驰电掣。

 

 

在一个乡镇的路口拐弯处,

在好心人的帮助下,

他们“号下了营盘”。

 

 

 




其实,寥寥的十几件

农具很像是,

一件件展出的文物。

 

 




今天的“销售业绩”很不理想,

但老李头还是“花费巨资”,

为老伴买了她最爱吃的佳肴。

 

 



这一刻,这一画面,这个镜头,

让《老记见证》记者恍然明白了,

他们的爱情和婚姻

都不再是时髦的词汇,

那是实实在在不会

再有妄念的灵魂整体。

 

 



路过师傅兼舅舅的坟地,

在舅舅家人的陪同下,

他们想要给故人一个好消息。

 

 



由于坟地被承包商给封禁了,

所以也不是每年

都有机会进来扫墓祭奠。

 

 



老李头在给舅舅烧过纸钱后,

给舅舅说:人家记者来报道我了,

还说了可以把这个手艺,

申请“非遗传承人”,

求舅舅在天之灵多多保佑,

这个行当不会丢失,

让这个老祖宗留下的行当

永久的传承下去。

 

 



老两口的头叩下去许久不肯起来,

还发出了低沉的哭泣声。

 

 



回到了村里,老两口还特地。

领着记者在山里来了个

“家门一圈游”。

 

 



看到这个与老两口住的潮湿阴冷

破窑旧屋形成鲜明的“公厕”,

《老记见证》记者在心里骂了起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百姓寒窑抖,路有豪门厕,

百姓陷疾苦,败家恭茅房,

一间茅厕几十万,耗费百姓百年。

 

 



遇到了这个历史课,

《老记见证》记者给身边

的儿子讲起了这个墙体的建造过程,

留下了一个词“夯实”。

 

 




老两口说刚结婚时,

两个人一有空闲就会手拉手

爬上山去望着远方

想想外面的日子会是啥样子。

 




现在看到了一座座昔日

热闹的院子都成了废墟,

老两口感慨万千。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后台管理
    Copyright © 2007 老记见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04273号 豫公网安备41010402002054号 24小时值班电话:13014500123
    本站文字和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