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记见证》记者跟随昔日18岁逃离大山穷日子,35年发达后回山扶贫报效家乡的曾家女人,走进贵州大山见证那里的人文故事,寻找黔无驴的传说和贵州的“贵点”。更将镜头锁定在那里苦苦劳作的人们。
老记见证贵州大山印象(一)
没有炮竹和祭品的清明节
《老记见证》资深记者 聂志义 摄影报道
在这里的清明节更突出了清明节“扫墓”的主题。没有冥币纸钱和水果鱼肉的贡品,更没有惊天动地的炮竹。
清明前和清明当日会有家人们相约而至,更多的是人人手里带着镰刀锄头等农具,清理打扫坟墓周围的杂草和泥土之后就将备好的白色纸幡挂在坟墓上方,然后点燃蜡烛或者敬香之后便是和故人说说祈福的心里话,或者叮嘱之词便跪拜叩首行礼了,仪式很短且很有意义。
仪式完毕一家人便在追忆墓主人生平趣事中慢慢散去,这里的人们的清明扫墓并非只为自己的直系亲人也会为其他亲属或表亲或配偶亲人都要尽到礼数,也更像是一种走亲戚的“清明大串联”。

在这里就算是上坟扫墓
都是很不易的事情,
因为很多人都会根据风水大师的指引
把先人的坟墓安置在半山腰上。

现在很少有在外打工的
年轻人能回来祭祖了,
大都是派一两个人代表一下
就算完成了仪式。

平时兄弟姐妹大家
在一起可以不分彼此,
可是对于上坟的“心意”
则是谁的就是谁买,
即便是捎带也是要分毫不错的。

一个小女孩在
跟着大人来看热闹。

这一路上可是要
“披荆斩棘”呀。
这位高中生一边感谢
能经过来跟外婆扫墓
的机会登山减肥,
又要先人保佑她能够
高考顺利及第中榜。

知道为什么扫墓的人
要带上镰刀和锄头了吧。

跟仙逝的人交流也是要
按照大小有序的进行。

这是一对刚刚订婚的小两口,
这也就算是正式入籍了。
这里随处都会见到
这样上千年的“树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