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形将消失   老记大漠行   图说天下   社会关注   文化焦点  媒体联播   校园记者
老记简介
    寒心,原名聂志义,原任《文化时报》资深记者。

    现任老记见证网、 一点资讯、网易新闻等自媒体平台的《老记见证》联合报道总策划、资深记者, 也是2006发现河南形象大使,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讲师、社会学者。十多年的记者生涯,寒心发现河南的很多文化遗迹和民俗文化正在被现代的人们逐渐淡忘,寒心很心寒,那些或美丽、或神秘、或怀古的文化不能就这样沉没!寒心决定将用毕生精力为之而奋斗,以尽匹夫之责!


热线:13014500123
微信:hx13014500123
(注明老记见证网)

举手发言
最新报道
 老记大漠行摄影系列报道《感悟大
最新策划
 “庆红旗90年,暑假自驾草原行”
 老记见证——大漠父子暑假大漠行
 《旅游学摄影》走进陕县地坑院
 老记大漠行系列摄影报道《感悟大
 “见证河南文化”报告会6月9日将
 蒙古族婚礼介绍
 永恒地久,2009!——火红的七月
 
 
郑岗的柿子熟了,满山都是“红灯笼”
郑岗的柿子熟了,满山都是“红灯笼”
作者:聂志义  … 文章来源:老记见证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10/27 8:02:47

     
郑岗的柿子熟了


满山都是“红灯笼”

 

 《老记见证网》资深记者


聂志义 聂安邦 摄影报道

 


    这郑岗的柿子就像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一样,命运多舛。

    经过了奸商开发争夺未果,又经历了阴霾无阳光晾晒的“黑炭”无霜,好不容易才盼来了两年好日子,这鳖孙疫情又来了,疫情还没走,这千年不遇的“七二零”大雨又把一个郑岗冲的七零八落,就连这百年柿子树也被连根冲走了。

    道路还没有修通,田园的大坑也没有恢复,刚刚想把三年疫情的损失夺回来,这个剘孙天气温度又来捣蛋了。据以往的经验,每年霜降时节也是卸柿子璇柿饼的时候,可是今年刚刚进入阳历十月,这树上的柿子却都闹着要熟透了。唉,今年的柿饼又没戏了,这老天爷的考验也太离谱了吧。

    《老记见证网》记者的采访车刚进村还没停稳当,村里老人就拦着车窗很不高兴的抱怨了起来。来之前就听方大姐介绍,今年由于湿气太大,温度太暖和就造成了,又是一个柿子村的“大灾”之年,满山柿子都成了诱人的“红灯笼”,看着喜庆;喝着甜到了心里。

    为了尽量弥补柿饼的损失,郑岗的老人们不顾年事已高,骑着三轮背着红柿杆子在山上忙碌着把红柿子摘下来卖给城里来的“二道贩子”挣个零花钱。《老记见证网》记者父子,把采访车停在村里的文化广场后,便背起相机开始了“满山窜”的拍摄。

    正如方大姐说的那样,这满山的柿子树上都是喜人的“红灯笼”,还有熟过了的柿子还在往下滴水,一阵小风吹过就会啪嗒啪嗒往下掉“馅饼”,一个不注意砸到头上就是红红的满头彩。

    在路过的柿子树上可以随手就能摘下来尝尝,保管你会撑的吃不了中午饭了。为了想帮帮这里“遭灾”的老人们,《老记见证网》记者特地询问了山上有什么特产宝贝,经过不完全统计,这里除了有“红灯笼”可以免费“可劲造”外,还有“火罐”柿子2块钱一斤,小米7块钱一斤,柿子醋15块钱一斤,坡后大妈家还有六七十只散养的大公鸡20块钱一斤。

    还有呀,这里的农家饭也很好吃呀。如果有谁想在这里享受清静,还可以租住这里的小院和楼房,这里的房前屋后都有可以随便耕种的菜地免费使用。

    希望在《老记见证网》记者的帮助下可以让几经磨难的老人们有一丝放松的机会,能够在即将到来的冬天里过个好年,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温暖,也希望广大网友能在周末走进我们身边只有几十公里的山岗和他们近距离的接触交流传达我们的爱意和善良。

    无论你是否购买了它们的特产,捐助了多少爱心,我相信他们更在意的是我们赤诚关爱和温暖,让这甜蜜的“红灯笼”和挂满柿霜的柿饼一直传递下去,不只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童年记忆,更要成为我们下一代的甜蜜回忆,因为他永远都是我们撇不开的乡愁。    

 

 


 

秋风一过,草木萧瑟。

又是一年秋感伤。

 



 

诱人的“红灯笼”,

美食入味还是欣赏孤独?

 



 

花开诱蜂来,

嫩果春风怀。

经历风雨后,

熟透何人采?

 




 

幽静无人问,

为有暗香来。

守得山风吹,

方得画永久。

 

 


很多影友都希望舍近求远,

就是因为山西的柿子

“光板无毛”的炫亮。

绿叶虽好,不知道隐退

就会被讨厌了。

你挡住了色诱就活该被绿了。

 



老屋,老树,老玉米,

一代一代山里人。

 



 

原本是主角的他却被

冷落在这里无人问津。

 



 

虽然《老记见证网》小记者

来过很多次郑岗了,

但每次都感觉不一样,

而这次感觉脚步更加沉重了些。

 



 

昔日远近闻名的

“文工团”女一号,

面对《老记见证网》记者的镜头

依旧是不甘岁月的蹉跎。

 



 

一块破旧的门板,

也是难得一见的

历史见证。

 

 

 

 

在拍摄现场的背后

谁还能想象那个洪峰的彪悍?

 



 

山里人就是这样,

不管谁家有点动静,

都会出来关心一下

 



 

好像看到了吗?

很有年代感的画面。

谁能想象几十年前

的她是什么样子呀?

 



 

走出都市视觉的混沌,

在这里又怎么

不被焕然一新?

 

 


 

这是眼泪,

还是黄金塔?

 



 

扶贫开发带来的“大水罐”

这里村民再也不愁

生活用水难了,

但是庄稼还得“望天收”。

 



 

秋收这个名词,

也只有在农村才会

最真实的体现的

那么喜庆和真实。

只是后面背手拿个棍子

貌似的监工胖女人笑得最开心。

 



 

既是丰收的喜悦,

也是团聚的欢欣。

 



 

“奢侈”的不锈钢大锅饭,

失去了土灶美食的原来味道。

 




这个场面是现在孩子们,

很少看到的建房子样子。

所以,他们不知道“基础”,

“根基”的重要,

很多也就成为被

溺爱浇灌出来的无根之物,

从求知到成家也自然就

都成为了“渣男”、“渣女”

的“豆腐渣”工程。

 

 



 

老村、老树还有

骑着三轮的老人,

貌似是当今中国的

一个统一标配

 



 

难得一见的画面,

恍惚间回到了从前。

 

 

 

 

一次洪灾造成了几年

无法挽回的损失,

老爷子不得不强撑脊梁,

自己动手重建家园。

 



 

在这里丝瓜居然都

“长”在树上的。


 

 


 

“七二零”大雨造成的

伤口”还清晰可见。

 



 

如今村里的很多院子

都已经是人去楼空。

 



 

昔日的祖祖辈辈

走过的山路,

也未逃过厄运

被大水“掏空”。

 

 



 

经历了几年的天灾人祸,

方大姐的脸上又

增添了几道“沧桑”。

 



 

看这一筐筐

诱人的柿子,

你的口水流出来了么?

 



 

庄户人家最大的优势,

家有余粮心里不慌。

 

 



 

这可是村里的

“养殖大户”。

 



 

陪伴了它多年的

老人一代代离开了,

这老房子也显得十分的孤独。

 



这里居然也能成为

一个“蜂疗基地”么?

 

 



 

这老爷子十分骄傲的

对《老记见证网》记者说

“我这羊不吃饲料,

只吃这漫山遍野的秋草,

每次放羊回来我既锻炼了身体,

也把羊给喂饱了,

还能体验一下“想嚼谁嚼谁;

想打谁就打谁”的

“当倌的感觉”多好”。

 




 

或许这老爷子年轻的时候

就是个贪嘴的“吃货”,

就地取材,不用花钱。

 

 

 

 

其实如今“柿子村”

多舛的命运正是

中华文化的一个缩影,

如果连传统文化都没了,

民族还在吗?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后台管理
    Copyright © 2007 老记见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04273号 豫公网安备41010402002054号 24小时值班电话:13014500123
    本站文字和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