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形将消失   老记大漠行   图说天下   社会关注   文化焦点  媒体联播   校园记者
老记简介
    寒心,原名聂志义,原任《文化时报》资深记者。

    现任老记见证网、 一点资讯、网易新闻等自媒体平台的《老记见证》联合报道总策划、资深记者, 也是2006发现河南形象大使,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讲师、社会学者。十多年的记者生涯,寒心发现河南的很多文化遗迹和民俗文化正在被现代的人们逐渐淡忘,寒心很心寒,那些或美丽、或神秘、或怀古的文化不能就这样沉没!寒心决定将用毕生精力为之而奋斗,以尽匹夫之责!


热线:13014500123
微信:hx13014500123
(注明老记见证网)

举手发言
最新报道
 老记大漠行摄影系列报道《感悟大
最新策划
 “庆红旗90年,暑假自驾草原行”
 老记见证——大漠父子暑假大漠行
 《旅游学摄影》走进陕县地坑院
 老记大漠行系列摄影报道《感悟大
 “见证河南文化”报告会6月9日将
 蒙古族婚礼介绍
 永恒地久,2009!——火红的七月
 
 
陕州锣鼓书不应成为绝唱
作者:聂志义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4/25

 

资深记者 聂志义 摄影报道


 

    陈顺才,王小丑是现今仅存的已年过花甲的陕州锣鼓书的传人,其中陈顺才还因身体状况不佳几乎已经很少演唱了,记者驾车几经周折才在一座破庙里听到了王小丑的正宗唱调。

    陕州锣鼓书可上溯至古代,据老艺人们说,从古代敬三皇神开始,表演者击鼓打锣唱曲,并有弦乐和铰子、鼓板、筝击乐伴奏,因此,也叫“神鼓书”。从曲目考证,唱本属七字词格,以叙述为主,代言为辅,内容尚无发现有演戏,唱戏情节,没有受戏曲及唱本影响的痕迹,所以,陕州锣鼓书的起源应当在戏曲形式之前。据陕县文化馆已故老馆长李树滋和山西省《蒲剧音乐》主编康希圣考查研究,陕州锣鼓书和蒲剧同属板腔音乐,其板式结构和转腔结构基本相似,陕州锣鼓书产生在前,蒲剧受其影响从坐唱走上舞台成为戏曲在后。
    陕州锣鼓书为坐唱形式,伴奏乐器有锣鼓,开始前都要先奏一阵开场锣鼓,借以制造气氛,招徕听众,所以称其为“锣鼓书”。后逐渐加上弦乐器,其主要演奏乐器为“四股弦”,所以当地群众也称为“四股弦书”。很早以前,“锣鼓书”也有明眼人参加演出,后来由于戏曲兴起,明眼人大多参加了戏班,所以“陕州锣鼓书”的书班基本是盲艺人,每个书班少则四、五人,多则七、八人。每人都根据书中不同人物身份和性格,用不同音色扮唱,刻画人物,自拉自打自唱。盲艺人以此谋生,深入山区,走村串户,为群众乔迁、寿诞、添子、农业丰收、老年人三周年等喜庆、祭祀演唱。他们严承师教,口传心授,由于盲艺人之间很少交流,因此音乐唱腔保持各自单纯古朴的特色。
    锣鼓书语言在我国属西北语音系,它的语言调值基本和秦腔、蒲剧,迷胡类同。锣鼓书属说唱音乐,因此唱腔和语言结合更为密切,尤其是演唱农村题材的书词方言土语用的更多。
    唱腔音乐的调式主要为“徵“调式,演唱时多定为F调或G调。锣鼓书属板腔体。唱词句式结构多为上下句,多用“七字句”和“十字句”偶尔也有“五字句”。唱腔板式有慢板,二板、连字句、简字句、飞板、弯子腔,间板、流小等。传统剧目有《吕蒙正坐窑》《罗成算卦》等三十多部。
    早前,陕县较有名的书班有曹虎便书班,刘小龙班。许满屯书班。解放后,成立了陕县曲艺队,归文化馆管理,上世纪五十年代曾组队参加省曲艺会演,获特等奖,2005年组队参加省第二届民间优秀传统戏曲会演,获金鼎奖金奖。
    据一直关注挖掘民间文化的尚根荣介绍:陕州锣鼓书地域特色鲜明,艺术价值突出,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 学术研究价值。陕州锣鼓书作为一个地方稀有曲种,在戏剧产生之前就有,十分古老,由于盲艺人之间很少交流,因此曲目、音乐基本保持原生态状况,具有十分珍贵的史料价值。其曲牌音乐,演奏形式对研究中国曲艺发展,变迁历程,从古老音乐中汲取有益成份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二、实用价值。陕州锣鼓书地方特色鲜明,属说唱音乐,唱腔和语言结合紧密,方言土语演唱,乡土气息浓郁,为当地农民所喜闻乐见,在偏僻乡村,仍是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还为残疾人生提供了一种谋生的手段。
    三、一人多能的演奏、表演形式,有一定的研究、保存和借鉴价值。陕州锣鼓书盲艺人通过坐唱和声腔韵律,音乐演奏表现故事情节和感染力。一人同时操作七、八种乐器,堪称中国的“架子鼓”、“爵士乐”。一人同时扮演多种角色,音色变换技艺高超。这种独特的演唱形式是其它姊妹艺术难以模拟的,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价值。
    陕州锣鼓书历史悠久,渊源流长,在农耕时期,对活跃群众精神生活,进行道德教化,都起着重要作用,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这一古老曲种也面临消亡危险。近年来随着老艺人相继谢世,年轻人已不屑于学习这种技艺,既使盲人也如此,市场越来越狭窄,传承越来越困难。,因此陕州锣鼓书抢救、保护实在紧迫!

 


放下锣鼓就拉弦子开唱了。

 


这可能就是经过风雨漂泊的陕州锣鼓书传人的最后归宿了。



一边请出他的“好搭档”,还一边和“搭档”了上几句,

可见老陈和他的一生“玩艺”的感情之深了。



作为家么式最全的老陈却自从进了敬老院享福后,

就把他的家把什刀兵入库了。



用这样的方式来托鼓锣,还是第一次看到。



别看老陈什么都看不见,可是干起他的活来,可麻利着呢。



对于老陈来说又没有光亮都不重要,

重要是要有人捧场。要有人懂他的书。



放下锣鼓就拉弦子开唱了。



好戏开锣是陕县锣鼓书的特点。



很就没用的乐器,要重新调音。



老陈吃饭总是要多加醋,据说是因为原来日子苦的时候,

醋是最有味道的,调料了。



老陈的饭量很大,据他说,他们说书的很费力气,所以都很能吃。



有时候,他也会再回想起自己辉煌的时候,在山坡上来段笛子。

 



没事的时候,老陈也会出去唱两曲。



由于山里离县城远,老王的书才会有听众,

大多是些外地在这煤窑打工的外工。



老王在“演出”时,为他带路的儿子,就会蹲在外面等着。



老王的儿子不是盲人,可是视力也不是太好,问他会不会接他爹的衣钵学说书,他脑袋卜楞的像拨浪鼓似的,就算一个月给一千块钱,

他也不干。他闲没出息。



老王是个非常乐观的人,谈到他的这身绝活,他却显得有些无奈 。

 



这脚蹬着的可不是木鱼,只可是有点像中国古代的架子鼓。



古腔古韵的唱调,在此时听起来很是凄凉、哀婉。



动容的不仅仅是吸引。



在墙角里坐着的就是老王的所有“粉丝”了。



不知道是书里的故事动心,还是这样的书再也不能多听多久了,

“粉丝”们眼里多了一丝泪花。



唱完后猛的吸上级口烟,是老王最高的自我奖赏。



这个小木块可不是大堂上的惊堂木,

这是在一段书后休息时的“定时器”

要不然怎么会和烟头在一块呢。

 


这些油炸的食品就是老王的午间“盒饭”。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后台管理
    Copyright © 2007 老记见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04273号 豫公网安备41010402002054号 24小时值班电话:13014500123
    本站文字和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