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形将消失   老记大漠行   图说天下   社会关注   文化焦点  媒体联播   校园记者
老记简介
    寒心,原名聂志义,原任《文化时报》资深记者。

    现任老记见证网、 一点资讯、网易新闻等自媒体平台的《老记见证》联合报道总策划、资深记者, 也是2006发现河南形象大使,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讲师、社会学者。十多年的记者生涯,寒心发现河南的很多文化遗迹和民俗文化正在被现代的人们逐渐淡忘,寒心很心寒,那些或美丽、或神秘、或怀古的文化不能就这样沉没!寒心决定将用毕生精力为之而奋斗,以尽匹夫之责!


热线:13014500123
微信:hx13014500123
(注明老记见证网)

举手发言
最新报道
 老记大漠行摄影系列报道《感悟大
最新策划
 “庆红旗90年,暑假自驾草原行”
 老记见证——大漠父子暑假大漠行
 《旅游学摄影》走进陕县地坑院
 老记大漠行系列摄影报道《感悟大
 “见证河南文化”报告会6月9日将
 蒙古族婚礼介绍
 永恒地久,2009!——火红的七月
 
 
《老记见证》豫西行见闻之——寻访末代铁匠
作者:大漠寒心 文章来源:老记见证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8/24 7:36:25

 

 

《老记见证》豫西行见闻之

 

 

寻访末代铁匠

 

 

老记见证网 资深记者 聂志义 摄影报道

 

 

 

 

 

琢磨了许久也没有明白,为什么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艺术界不能出落成“家”而都是匠人,不知道这是不是社会偏见造成的,也或许真有些狗眼看人低的缘故吧,可是自从此次豫西找寻末代匠人后,才真正感受到了艺术行当中的区别和匠人与“家”的两个级别之间的朦朦胧胧。

综查铁匠的始祖,本来想能找到贵为始祖的神圣所能成为始祖的丰功伟绩,可是,说辞不一,有的说是太上老君,因为他有炼丹炉,有的说是尉迟恭,因为他脸黑。还有很多各异的说法,也就无从考证了,但是,有一个更为牢靠的说法是史上第一个铁匠是春秋末年的老子李耳,又被称为:老君。相传他的丹炉烧炼了“九转金丹”后来民间用的铁匠炉就是老君的炼丹炉改制的。就此信息很难能把他和那些科技艺术的“家”们相提并论了,过去是,有超人的技术技艺而没有思想开脱新举者为匠人,如:画匠。能在登峰造极的行业拥有技艺又有独特的思想,创作出行业上独特作品的作者为“家”,如:画家。

可是,在这些出于厮生于厮时时存于厮的与百姓社会机密相连的阶层里面的的确确没有这样的称谓:石家、木家、铁家等,只听说了,石匠、木匠和铁匠罢了,这里面除了一些人们的偏见外也着实有些没有原有基础以来的新创意罢了。

自开放搞活之日起,在中国内陆的大地上,华夏文化特有的一切文化思想都受到了排山倒海般的冲击,甚至是撞击,很多的豁然回首,很多的身边的故事,往事中的那些温馨和记忆全部都被腐败的现实玷污枯萎消亡了,手工艺的破落很大的程度都是手艺人的经济枯竭和人们的劣根意识所赐。

几经寻觅才在好友张焕星的帮助下找到了现存还比较多的铁匠、木匠的豫西丘陵地区的农村。可幸的是这里的炉火还依然在残喘的风箱作用下吐露着垂死挣扎的烈火。可悲的是没有年轻后生愿意接替他们的这些营生了,更可叹的是他们打造出来的凝结着民族精神和血液的精美工具没有人再使用,因为现在很多地方的农民都被迫下岗了。

张新有,现年65岁,祖上从他记事起就是打铁的,爷爷、父亲、叔叔们都是当地很有名的“张铁匠”,他从20岁开始跟随父亲张书秀学铁匠手艺,那时候周围的村子处处都能听到“叮叮当当”铁锤声。这些村子里面也慢慢的都盖上了当时很象征富足的一个比一个高的楼房,大姑娘一个个争先恐后的嫁到了这些铁匠壮汉们准备为铁匠们多多孕育些小铁匠。可是,像许多的手艺人一样西方的玩意和时代的变化让这些传统的技艺不再有存货的空间了。

慢慢地大家都纷纷弃家外出打工淘金去了,铁匠炉也都卖给了收废品的了,极个别的老人只留下了一把锤子和打铁用的砧子作为念想,没有人再以此为生养活家人了,也不过是隔三差五的找找过去的感觉或者给朋友修补些农具而已,半年光景(腊月到麦熟)能挣上个千八块钱也实属不易了。现在眼看着祖传的行当就这样慢慢消亡了,这个末代“张铁匠”很是伤心也很是无奈,只有在家照看着孙女让孩子们外出谋个活路,这个“张铁匠”也就再无人继承,现在经济来源就仅靠跟老伴种地。

王建文现年45岁,18岁在南留跟随师傅赵耀子学打铁。学徒两年后回家跟着张新有搭伙打镰刀,也算是张新有老师傅的半个徒弟。从四年前散伙之后,一直靠外出干建筑队打工养活一家四口,年收入不到两万元。

本来要拍摄些他们买碳选碳的镜头,可是,现在煤矿改制了,这里的矿井被封了,没有了买碳的地方了。铁的原料地在关林,现在也很少能找到了。

 

 


这就是王建文的家,铁匠的大门都非同一般。

 



邻居家的高楼让王建文的家显得有点狭小,王建文说:

这个地方的风俗就是建房一定要比相邻的房子要高些。

 



由于昔日这一带就是铁匠部落,为了不互相争执和节省资源,

分开了打造工具的专一性,王建文他们这一带属于专门打造镰刀。

 



这是铁匠家的自行车可以做这个用途。

 



打出的在南留一带。

 



这里虽说很落后,但是水资源保持得很好,

以至于小记者贪婪的喝着有别于都市漂白粉下的自来水。

 



这里用的还是70年代时兴的沼气燃料。

 



王建文家有很多树,树上引来了很多的小鸟筑巢。

 



用家徒四壁来形容铁匠家的屋子显然不合适。

 



比起王建文来,65岁的张新有现在有些悲哀,不但是祖传的手艺到他这一带成了绝版,

而且打铁的家伙也没有了,现在的主要职责就是他的宝贝孙女。

 



在十几里外的南留村,几经寻找这位比张新有大一岁,

出师也早的大师哥也是残留不多铁匠之一。

 



这位大师兄一边倾诉者世道害人让这祖传的手艺断代,一边感叹社会发展的太快。

 



昔日还有红红火火小有规模的打铁小作坊今天确是“门前冷落鞍马稀,庭院空空当猪窝”。

 



这里还是当时比较先进的打铁空气锤。

 



这里打造的锄头有很多种,这个类似粪耙的也是锄头的一种,是专门刨红薯、花生之类的农作物。

 



这也算是历史的记忆吧。

 



看看这位铁匠大婶就知道昔日肯定是模特的身材,美人脸的窈窕淑女。

可是,自从进了这铁匠家门就开始了轮大锤的活计。

 



王建文说要不是存了这么多开铁煤炭的话,

他的这个保存完整的铁匠炉也在就不在了。

 



这个风箱还是原始最古老的。

 



虽然年年供奉,可惜没法挽留。

 



昔日的风采化为今日的沧桑。

 



虽说是入秋季节了,可是这里的白天温度还是

高达40多度的秋老虎。所以只有到了夜幕降临才开始干活了。

 



用麦秸引着火后,用灶前的小坑和煤盖上去,开始猛拉风箱。

 



“张铁匠”很悲哀,连原有的工作服都没有了,只要将就着穿王建文的了。

 



火苗很快将灶温升高了。

 



打铁还需要能看火的眼力劲,看看火苗的颜色就要

确定是否达到了开铁的温度,我们日常常说的“看看火候”就是铁匠们发明的。

 



这是原来的半成品毛培。

 



夹毛培的家伙叫火钳子。把毛培放入火中之后还要用火盖顶压在炉火之上起到快速加温的作用。

 



看着被烧发白的毛培就是最好的锻造时机。

 



这时候的毛培不软不硬正是抓紧时机的忙活劲。

 



大铁砧子的大面是锻造毛培的大面,下面各个形状的犄角就是锻造变形的部分。

 



本来应该是三个人的分工,拉风箱的铸锻工和抡大锤的,可是现在也找不全了。

 



有些局部的地方需要锤炼的就不能再将毛培全部压进火中了,

就要用火钳子夹着加温了,这时候就需要铁匠的手能耐住高温的烧烫。

 



看看雏形出来了。

 



对于大写的部位就要上大锤了。

 



这就是记者孩童时期常在村头听到的“叮叮当当”的很有节奏的音律。

 



汗如雨下,汗流浃背此时是不是有点吻合了?

 



小记者也是很辛苦的不断在抢拍。

 



基本成型的镰刀出来了。

 



这个大物是什么,读者可有认识的么?

 



这是淬火,也是上钢性的关键时候,

上猛了容易脆,上轻了容易软,这也是铁匠活计中最讲技术的时候、

 



上完了后还要自己观察各个部位的角度。

 



这个是在做一个打造石头的钢钎。更是需要钢性的技术活。

 



两位说他们的手现在开始麻木了。

 



看看连鞋子都被汗水湿透了,可想而知,这会他们流了多少汗。

 



原来每每干完活计铁匠们都会喝上一碗“地瓜干小烧”解解乏。

可是现在为了小庆祝一下,只有来点啤酒了。

 


 

我想,这时候的冰镇啤酒喝起来一定会特别的“待劲”。

 




第二天铁匠嫂开始清理战场了。

 

 




这些就是昨晚的参战的工具和战果。

 



王建文的儿子很喜欢爸爸的这些“玩具”。

 



给这个末代铁匠来张全家福吧。

 



过把瘾后,王建文又要被现实打回原形了。

 



这就是现在王建文,一个除了庄稼地又靠打零工养活一家人的昔日铁匠哥。

 



现在的很多农家器物都是用现代化的设备成批生产了。

 


 

我们的传统文化也想着被冷落山脚的小庙一样慢慢的淡出了世人的大脑即将消亡了。

 

 

 

今年这里遭受了大旱,不知道对于这里的铁匠人来说

是不是屋漏偏遇连阴雨。他们的日子更不好过了。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后台管理
    Copyright © 2007 老记见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04273号 豫公网安备41010402002054号 24小时值班电话:13014500123
    本站文字和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