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形将消失   老记大漠行   图说天下   社会关注   文化焦点  媒体联播   校园记者
老记简介
    寒心,原名聂志义,原任《文化时报》资深记者。

    现任老记见证网、 一点资讯、网易新闻等自媒体平台的《老记见证》联合报道总策划、资深记者, 也是2006发现河南形象大使,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讲师、社会学者。十多年的记者生涯,寒心发现河南的很多文化遗迹和民俗文化正在被现代的人们逐渐淡忘,寒心很心寒,那些或美丽、或神秘、或怀古的文化不能就这样沉没!寒心决定将用毕生精力为之而奋斗,以尽匹夫之责!


热线:13014500123
微信:hx13014500123
(注明老记见证网)

举手发言
最新报道
 老记大漠行摄影系列报道《感悟大
最新策划
 “庆红旗90年,暑假自驾草原行”
 老记见证——大漠父子暑假大漠行
 《旅游学摄影》走进陕县地坑院
 老记大漠行系列摄影报道《感悟大
 “见证河南文化”报告会6月9日将
 蒙古族婚礼介绍
 永恒地久,2009!——火红的七月
 
 
郑岗的柿子又红了系列报道——第三记 再见柿乡风:把根留住
作者:聂志义 文章来源:老记见证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11/3 17:22:11

 

 

郑岗的柿子又红了系列报道——第三记

 

再见柿乡风:把根留住

 

老记见证网  资深记者  聂志义 小记者  聂安邦(14岁)  摄影报道

 

   

  从20多年前刚出道的时候拍过一张“柿乡风”的获奖作品之后,便与河南的柿子有了特别的情缘。也可以说,它也在以另一种方式承载着记者的青春记忆。   

     20年前、13年前、7年前、2年前---,这些年一次次的拍摄都记录着岁月沧桑的变化,也见证着这承载着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遗风正在在人们的漠视抛弃中离我们远去逐渐消亡着----

  十几年前第一次踏上郑岗这个世外柿园记者被这里保存完好的柿林震惊了,尤其是在金秋十月绿色衰颜百花凋零的季节,满山坡都是一片晶莹剔透的“红灯笼”甚是好看。满村的男女老幼都在田间地头、岗上坡下,房顶麦场上忙碌着,有说有笑的还有哼唱的,那个热闹场面把人们带回到了大集体时代生产一线那热情高涨的场景中去!

  随着社会不断复杂化的发展,很多事物都在发生着变异和逆转,今非昔比的事物太快了,一个城市一个月一个摸样,拆了建、建了拆。把原本的章法搞得面目全非。当一个人好不容易从这种漩涡中置身事外的时候,又想起了那久违的柿乡风。

  记得两年前,当记者随一位当地影友再度来到这个给我惊奇的地方时却又给记者了更令人瞠目结舌久久不愿接受的窘况。偌大的一个村子竟然很少碰见在村子街道上行走的村民,整个山岗柿子树依旧在,红灯笼依然红,只是不见了那红红年代的红红火火的卸柿子景象。

  记者记得从整个采访拍摄的过程中只有五个貌似该村的年轻人出现外,其余的都是在家里忙碌的上了年纪的空巢老人。采访中,老人们既兴奋柿子的丰硕,又焦急年老体衰无法收获这眼前的“红火”,更让记者心焦的是这些老人的生活和健康。于是乎,记者发表了一篇《郑岗的柿子红了;记者的心碎了》摄影报道。也即是这篇文章之后,第一届柿子节诞生了,(这是后来记者才知道)。

  就在暑假过后进入秋季后,记者又牵挂起了柿子村的那些老人们。就在这时,微信群里传来了一位当地网友的信息说:再过几天就是第二届柿子节了,记者可以去看看。在这个悄无声息的低调开幕式上很是让记者失望懊恼,一个民族文化的遗产活动节日竟搞得花里胡哨四不像很是悲哀。

  更让记者心酸的是。除了一些在警力保护下到场的政府官员讲话和当地文化团体授牌之外便是一些不入流的草民文艺演出,就这样的活动也是在一家房地产商家的赞助下搞起来的。来的媒体更是少得可怜,除了记者和随同的几位同行和在现场的某门户网站河南频道全场直播外,未见到其它正规媒体的身影。更没有以往记者见到的村民卸柿子、旋柿子的场景,据当地村民介绍只有等到了霜降节气后,才能卸柿子,否则晒出的柿子不会有柿霜。

  于是记者在进行了常规活动拍摄后谢绝了主办方安排的午餐,驱车匆匆回城了。霜降节气来到了,但紧跟着的连续大雨又不得不使得村民收柿子和记者拍摄都推迟了。经过雨过天晴加上秋风扫落叶好天气后,记者又和媒体同行再此来到了柿乡风吹起的地方。

  进山的小路依旧坑坑洼洼,没有了柿子节时候的洒水降尘,路上一队队拉石子的大货车飞驰而过后扬起的灰尘可真是遮天蔽日!没有了村干部和政府领导的山村里除了鸟鸣鸡叫外很是宁静祥和。所不同于前两年让记者心碎的柿乡之行的是,田埂沟边卸柿子的人们中多了很多年轻的壮劳力。沧桑岁月中,昔日给记者摘苹果的老奶奶不见了踪影,昔日的九旬柿子奶奶也因摔断了大腿告别陪伴一生的旋车,正式退休了。

  那位年近九旬白胡子老爷爷的背更驼了,拉起车来双腿都在哆嗦中艰难蹒跚。

  村民们告诉记者,人老了,该走的都走了,年轻人都跑城里淘金去了,政府让村子里的村民都搬到山下的楼房居住,慢慢的不等人没了村子就没了,就连村干部都去县城做生意了,那这些柿子树就更不用说了。柿子也只有上了岁数的人才会珍惜了,也许再过几年这里的柿子就再也看不到了!

 


柿子节有没有把郑岗的柿子产业整火了,记者无从得知,

但是,单从柿子在河南百姓的心里的重量

就不能知道它的民族文化之的深厚。

 



不在郑岗也能看到旋柿子的场景。

 



谈起柿子的好处,这位老妈妈如数家珍。

 

 



老人说了,过去收柿子干活是为了糊口,

现在是图个怀旧的情趣。

 

 



在山路的对面会看到一层层的柿林。

 

 



这个用高粱杆连在一起的叫簸,

是专门用来晒柿子的必备。

 

 



原本孩子们的游戏换成了

大人爬树的样子很是滑稽。




光爬树就够累的了,还要拿上几十公斤的柿子真不容易。

 

 



真是攀爬沟崖如同平地呀。

 

 


看着地上这些柿子可真是苦乐在其中呀。

 

 

 



哈哈,这原始小路不仔细看还真不易发现。

 

 



这技术可不是一般人会的呀,看看人家多潇洒呀。

 

 



大丰收了。

 



要不是年轻人,这弯腰的活老人们还真够呛。

 

 

 


看着摔烂的柿子这位老兄很心疼。

 

 



看看人家这身体,挎着几十斤的柿子健步如飞,

不用跳广场舞身体一样棒。

 



“漏网之鱼”投篮命中。

 

 



眼馋了吧?

 

 



换做我一会就臂膀发麻腿抽筋了。

 

 



这些家伙净捡便宜,把树上烂柿子都饱餐一顿就飞了。

 




干活还不忘了解馋。

 

 


喜不自禁呀。

 

 



哈哈,完美的构图。

 

 



真可谓是硕果累累呀。

 

 



卸柿子可不是件容易的活,

一不小心就会被烂柿子搞一身。

 

 



这货真不懂规矩:路边的野菊不要采。

 

 



这位兄弟说得好,其实不在乎爹娘能旋柿子挣多少钱,

主要是让他们有个情感寄托,

柿子当年可是救命的食物呀。

 



想这哥们肯定是个懂事孝顺的好孩子,不然谁会干这活呀?

 

 



看看这个老杨也被色诱了。

 

 



小杨记者也忍不住了。

 

 




还有这位,色不醉人人自醉呀。

 

 



最辛苦的才刚刚开始,看这里吧。

 

 



大老爷们也会干这个?

 

 



但愿都是好天气。

 

 



这二货旋柿子比啃的都难看。

 

 



看看把这原始机器都累坏了。

 

 



老汉说了,要是能卖个好价钱的话,

这个柿子产业还是会保留下来的。

 

 



这里家家户户房顶都有了晾晒柿子和防雨的设施。

 

 



这个远从陕北嫁过来的大嫂

现在的手里劲也练出来了。

 

 



看看这山里人家的房顶多喜庆呀?

 



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

柿乡人都是这么的开心快乐。

 

 



几乎家家户户的人都在房顶上忙碌着。

 

 



这位大叔在制作旋柿子的工具。

 



大人孩子连干活都是幸福的笑脸。

 

 



这里还有很久远的传说和故事。

 

 



这块土地上与众不同就是秋色红遍山岗。

 

 



来吧,两个累了几天的好朋友亮个相吧。

 

 




柿子是这里人们的根,也是华夏民族的祖根。

人挪活树挪死,要是把人离开了祖根还能活么?

请把根留住!!!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后台管理
    Copyright © 2007 老记见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04273号 豫公网安备41010402002054号 24小时值班电话:13014500123
    本站文字和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