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形将消失   老记大漠行   图说天下   社会关注   文化焦点  媒体联播   校园记者
老记简介
    寒心,原名聂志义,原任《文化时报》资深记者。

    现任老记见证网、 一点资讯、网易新闻等自媒体平台的《老记见证》联合报道总策划、资深记者, 也是2006发现河南形象大使,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讲师、社会学者。十多年的记者生涯,寒心发现河南的很多文化遗迹和民俗文化正在被现代的人们逐渐淡忘,寒心很心寒,那些或美丽、或神秘、或怀古的文化不能就这样沉没!寒心决定将用毕生精力为之而奋斗,以尽匹夫之责!


热线:13014500123
微信:hx13014500123
(注明老记见证网)

举手发言
最新报道
 老记大漠行摄影系列报道《感悟大
最新策划
 “庆红旗90年,暑假自驾草原行”
 老记见证——大漠父子暑假大漠行
 《旅游学摄影》走进陕县地坑院
 老记大漠行系列摄影报道《感悟大
 “见证河南文化”报告会6月9日将
 蒙古族婚礼介绍
 永恒地久,2009!——火红的七月
 
 
阴霾不断无阳光 柿子奶奶泪断肠
作者:聂志义 文章来源:老记见证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12/27 14:53:09
     

 

阴霾不断无阳光

柿子奶奶泪断肠

 

老记见证网 资深记者 聂志义 摄影报道

 

 

 

   又是一年年根岁尾时,按说,经过了有策划有形式的宣传攻势和老记见证网倾力三部摄影报道的网络情感大片的烘托下,郑岗的柿子应该是有最完美的结果。因为,今年的柿子长势喜人丰收在望,光在秋收柿子之后就有很多网友在看了我们的报道之后都通过QQ、微信和电话方式咨询柿子奶奶的故事和预定柿饼事宜不断。

  可是,当记者事过两个多月再次来到山上的时候却是另一番揪心的镜像。

  走进大爷大妈的房顶屋后,看到更多的却是犹如煤核一般的柿饼,虽说,掰开后里面的成色都和往年的柿饼相比无二,可是,因为没有了白白的柿霜包裹的确是很没感觉了。大爷们心急气氛,大妈们低泣无助。

  一位大嫂对记者说:自从霜降到了收柿子的时候开始就是大雨不断,阴雨连绵。这好不容易晴了几天把柿子收下来旋好了就等着翻晒出好柿饼了,可是这老天爷就是不开颜呀,一直都是阴霾不断,没有晴天就见不到太阳,没有太阳就没法晒出柿霜,这可好,很多人都来看了结果都皱着眉走了,村里有些做得好些的都被高价收走了,剩下的几块钱都没人要,倒是有一些二道贩子也过来收,可是,我们宁可扔了也不能卖给他们呀,因为他们拿回去作假害人呀。

  黒柿子经过他们回去用硫磺熏,再用糖精加淀粉的加工就卖几十块钱骗人,人吃了要害病的呀。

  面对这些淳朴善良的山里老人,面对阴霾过后寒冬来的祸不单行谁又来救救他们呢?在采访之后记者自己决定按照高于他们的价格买了一百斤算是图个心情。

  如果,你家里也有老人请把这里的柿饼买一些回去让老人感受、回味那个久违的乡愁吧。也算是搭把手帮帮这些柿子爷爷奶奶过温暖的大年吧,留住残存不多的民族文化遗产也是功德一件,请你跟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

 


承载者众多网友嘱托,记者在一个久违的阳光明媚的周末

再次驱车进山去郑岗看看哪里的柿子村的老人们。

 

 

 

在徒步在柿子村田间地头走了一圈后感受到了

冥冥之中的那份没有了少年郎的浓浓乡愁

 

 



一座座昔日的窑洞像承载着一个民族沧桑历程的老人,

在那里默默地在注视这个社会。

 

 



这户的柿子爷爷奶奶的柿饼还是很幸运的都是上等的极品,

有谁知道这里又包含了多少老人家的辛劳和期望呀?

 

 



老人家把最好的柿饼现出来给记者看说,

这些柿饼只要一见日头(太阳)一见风(风吹)

就会立刻变得越来越白和坚硬,

一定要在阴凉处存放才能包住湿度和糖分。

 

 



只几分钟的功夫,这些柿饼便改变的原来的色泽。

 

 



再看看这些活力十足的柿饼和记者往年看到的柿饼才不上上下了。

 

 



老人家还教会记者辨别柿饼的方法,

柿子与“屁股”上的树揭盖越紧柿饼就越好。

 

 




看看这才是上等的好柿饼。

 

 

 


看看我们的小记者聂安邦吃的这个甜呀。

 

 



这位居住在大宅门鼓楼里的大嫂

一见这记者就是一肚子牢骚和苦闷。

 

 



她家的柿饼也是和村里大多柿子爷爷奶奶的士兵一样都是内秀。

 

 



内行人一看到这些“煤核”

柿饼都知道,虽然外面不好看其实很好吃。

 

 



这位大嫂很热情:孩子们来了,这些不好看的就别吃了,我屋里有好的。

 

 

 

也有很多无奈的村民只好听天由命的在山顶看风景了。

 

 

 



柿子村旁边也被这个污染企业给包围了,大有“楚汉争霸”之势。

 

 



再过不久,这里的村民就都会被赶到远处的高楼里面了,

那时候这里的柿子树估计就命不长远了。

 

 



这位老人家,很愤懑的说,

一年的期望,五个月的辛苦全完了。

 

 


这个柿子村出过很大的官,至今,这个府宅大门还保护良好。

 

 



冬日下的凄美。

 

 



破落的前兆。

 

 



古有马放南山,现在是刀弃北窗。

 

 



这位大娘的柿子也是分开了两个等级堆堆。

 

 



老奶奶看着柿子没指望了,

又拿起来那久违的辫子掐拉起来,一盘一块九好歹还能买斤盐吃。

 

 



连同来的这些吃货,大大小小没有一个能知道这个辫子的历史和用途。

 

 



也只有孩子们开心的最原始田野里奔跑着。

 

 



看到了被废弃的窑洞,孩子们都会很稀罕的留影。

 

 



看到了很奇特的柿树根,孩子们更好奇了,

其实这也是我们的民族之根呀。

 

 



记者决定先给他们一丝希望,除了尽一切的帮让他们宣传外,自己先买一些再说。

 

 



老人家很感动,在推辞不过收下钱后

还不顾自己年事已高执意从房顶把柿饼抬上了车。

 

 


 

临走时,老人们都依依不舍的与我们道别。

 

 

 

老人家还问:你们啥时候还来呀?

我回答:很快就在下周末,会有更多的孩子们回来看你们。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后台管理
    Copyright © 2007 老记见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04273号 豫公网安备41010402002054号 24小时值班电话:13014500123
    本站文字和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