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形将消失   老记大漠行   图说天下   社会关注   文化焦点  媒体联播   校园记者
老记简介
    寒心,原名聂志义,原任《文化时报》资深记者。

    现任老记见证网、 一点资讯、网易新闻等自媒体平台的《老记见证》联合报道总策划、资深记者, 也是2006发现河南形象大使,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讲师、社会学者。十多年的记者生涯,寒心发现河南的很多文化遗迹和民俗文化正在被现代的人们逐渐淡忘,寒心很心寒,那些或美丽、或神秘、或怀古的文化不能就这样沉没!寒心决定将用毕生精力为之而奋斗,以尽匹夫之责!


热线:13014500123
微信:hx13014500123
(注明老记见证网)

举手发言
最新报道
 老记大漠行摄影系列报道《感悟大
最新策划
 “庆红旗90年,暑假自驾草原行”
 老记见证——大漠父子暑假大漠行
 《旅游学摄影》走进陕县地坑院
 老记大漠行系列摄影报道《感悟大
 “见证河南文化”报告会6月9日将
 蒙古族婚礼介绍
 永恒地久,2009!——火红的七月
 
 
老记见证“汝阳刘”蒙恬手工毛笔的传人们(一)走进毛笔之乡——“汝阳刘”
作者:聂志义 文章来源:老记见证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21 14:48:56

 

老记见证“汝阳刘”蒙恬手工毛笔的传人们

 

(一)

 

老记见证网 资深记者 聂志义 摄影报道

 

 

 

  在开始组织以“文房四宝”为系列挖掘这些为传承民族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功臣的时候,就有人说到了四宝之首的“笔”,这里的笔指的就是毛笔,也是我们后来诸多用于记录创作的笔的祖先。那么毛笔是谁发明的,什么时候发明的呢?据一位朋友介绍说,毛笔是两千多年前的秦代大将蒙恬发明了毛笔。

  但是据记者在网上搜索毛笔的来历时,找到更多的纪录是:在毛笔作为记录工具之前是用刻刀之类作字类符号记载的,比如很多历史文物的竹简和众所周知的甲骨文。

  毛笔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1980年陕西临潼姜寨村发掘一座距今5000多年的墓葬,出土文物中有凹形石砚、研杵、染色物和陶制水杯等。从彩陶的纹饰花纹可辨认出毛笔描绘的痕迹,证实了在五、六千年前,已有了毛笔或类似毛笔的笔。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现笔的象形文字,形似手握笔的样子。在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和河南信阳长台关两处战国楚墓里分别出土一支竹管毛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毛笔实物。

  提到毛笔,人们往往会想起“蒙恬造笔”的故事,认为秦代名将蒙恬是毛笔的发明者。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太平御览》《博物志》日:“蒙恬造笔。”崔豹在《古今注》中也说。“自蒙恬始造,即秦笔耳。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所谓苍毫,非兔毫竹管也。”唐代韩愈《毛颖传》以笔拟人其中提到蒙恬伐中山,俘捉毛颖,秦始皇宠之,封毛颖为“管城子”。后世又以“毛颖”、“管城子”为笔的代称。此事也与蒙恬有关。

  有人对“蒙恬造笔”的说法提出质疑。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秦谓之笔,“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先秦书籍中没有“笔”字,而“聿”字早在商代就出现了,而秦始皇只是统一了笔的叫法,可见笔是早于秦代就存在了。清代大学者赵翼在《陔余丛考》中的“造笔不始蒙恬”条中写道:“笔不始于蒙恬明矣。或恬所造,精于前人,遂独擅其名耳。”看来,这一评述还是有所根据的。

  但是,不管是早在5000年前的毛笔留下的宝墨还是2000年前的蒙恬造笔,总之,在蒙恬造笔之前的毛笔是谁发明的史上并未有明确的记载,那么我们又可以在秦始皇把众多记录的工具统一了称为:笔。那么我们就可以在史学界没有找到更为靠谱的证据之前暂定为蒙恬为毛笔的发明者和“笔祖”了。这本身也符合我们当今的专利发明的相关法律。

 

  走进毛笔之乡——“汝阳刘”

 

 

  据老记见证网的记者了解,在全国保留至今的手工毛笔制作人不仅仅只有河南几支,在湖北和江浙地区也都有人传承着,但是,有据可查最为原始正宗的也莫过于河南项城的“汝阳刘了”据说,它是蒙恬的负责给用刻刀刻写文件命令的文书将此技艺沿袭传承了下来,至今已有66代了。

  记者在中国搜索记者杨正华的引领下于2016年新年伊始驱车从郑州出发来到了中国近代古币银元头像的袁大头“袁世凯”的故乡——项城,又在“汝阳刘”村长的指引陪同下,逐一走进了期盼已久的手工毛笔作坊。

  据刘村长介绍:他们的祖上刘寅随秦朝大将蒙恬南伐楚中山,平息楚地叛乱。在蒙恬进军途中,路经汝阳刘氏村庄,即今项城一带驻扎下来。刘寅当时的职务是军中文书,记载军中事迹,传达命令,帮助主将处理军务。

  那时候还没有使用纸和毛笔,书写文字是用硬笔,即“字刀”将文字刻写在竹简上的,既费时又费力。蒙恬看到刘寅整天辛苦疲惫,很是心疼,总想制作一种书写文字的新工具。一天,一只野兔跑进军营附近的一个石灰池里淹死了。蒙恬巡察到此,看到石灰池里的野兔,突发奇想,何不用兔子的尾巴书写文字?于是,他让刘寅将兔子的尾巴割下来,试着在竹简上写字。写着写着,刘寅觉得既顺手又轻松,比用“字刀”刻写文字方便多了。

  在随后的日子里,蒙恬不断对笔进行改进,用动物毛发和麻共同浸泡于石灰水中,然后用丝绳缠绕扎紧,将竹管的一端镂空,将笔头插入竹管之上使用,书写更加流畅。从此以后,刘寅就用“蒙恬笔”书写文字了。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东巡的途中病死沙丘,就在这个时候,赵高拉拢李斯,合伙制造了“沙丘之谋”,篡改秦始皇让大儿子扶苏继承皇位的旨意,却让小儿子胡亥继承皇位,号二世,发矫诏,逼令扶苏、蒙恬自尽。蒙恬死后,汉高祖刘邦非常重视文化发展,将秦朝蒙恬的参军、精熟制笔人刘寅请入宫中,专司制笔,并命刘氏族人跟其学习研究,进一步精化,并将其所制之笔纳入宫廷专用毛笔。后来毛笔制作就做为汉宫的一门绝技,世代相传,传男不传女。把“蒙恬笔”的制作工艺传之于刘氏子孙。

  为纪念造笔祖师爷蒙恬和“蒙恬笔”刘寅,于元朝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在汝阳刘氏村庄东头修建了蒙恬庙和刘寅祠。

  公元1934年(民国23年),又进行了重修扩建。“文治毫毛安天下,武修长城定太平”,就是镶嵌在蒙恬庙大殿门口两侧的朱漆对联,充分表达了蒙恬的历史功绩和汝阳刘人对蒙恬的崇敬和怀念。汝阳刘人不忘先祖,世代景仰,还把每年农历的3月3日(蒙恬的诞辰日)定为庙会,并作为拜师授徒的吉日,历久不辍,一直延续到上世纪的60年代初。

  蒙恬庙和刘寅祠被毁于60年代后期破旧立新的“文革”年代。庙院遗址内,截止今日尚存清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由制笔艺人刘嵩山栽植的一株倒栽古槐,现仍枝叶繁茂,巍然屹立,象征制笔人爱艺精神与寿槐长存。

  在汝阳刘氏村西北30公里处,现商水县的舒庄乡境内有蒙恬墓,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汝阳刘氏制笔艺人每年的清明节都到蒙恬墓朝拜祭奠,上香添坟,这也充分证明了汝阳刘氏毛笔与蒙恬的历史渊源之深厚。

  此后,汝阳刘村便素有“毛笔之乡”、“妙笔之乡”的美誉。“汝阳刘”毛笔选料考究,仅兔毫的选择标准是秋毫取健,取尖,春夏毫则不要;狼毫的选择就必须要到东北去采集过冬的黄鼠狼尾毛来制作。工艺流程主要有:分毛--脱脂--去绒—装毛—齐毛—垫毛—切毛—梳毛—修毛—成头等128道工艺,其工艺具有独特性。成品要具备尖、圆、齐、健“四德”,软硬适中的标准;其外饰,尤其是笔杆的装饰上更极为讲究,根据笔的形状和高、中、低档的要求配之,既美观又大方。

  现今的“汝阳刘”也是个有5000多口人的大村,刘姓人家居多,且几乎人人都会做毛笔。但是,由于毛笔制作需要128道工序的工艺复杂和市场因社会文化萎靡,很多人都是选择了丢弃祖传的老手艺外出打工求实惠,现在也只有不过十户人家还在制作着,虽然也有把毛笔用现代科技做成产业化的,但是能保持纯手工的却也只有几家老人们还在继续。

记者手记 :

  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深深感受到了,还在继续艰难传承着祖上老行当的这些老人们,都急切的希望外出打工的后生们都能回来继承这些宝贵的手工毛笔制作工艺,但是由于受到了经济条件的物质影响孩子们都是一股脑的奔向了村外的大城市淘金去了,造成了祖上的文化即将后继无人的窘境。

  加之当地政府在市场导向性上的决策错误,又使得原本就少得可怜的手工传统工艺的汝阳刘毛笔即将失传消亡,汝阳刘的毛笔没有更好的发展起来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大家各自相互贬低恶性竞争,把本已是雪上加霜的传统毛笔事业跌入冰谷。

  如果,当地政府能更加科学的运用市场理念,加强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发展导向,一方面加强汝阳刘毛笔的产业化发展的同时,更侧重加强依托汝阳刘村手工毛笔的文化旅游业投入和引导的话。一个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就能相互完整的得到统一。

 

 

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路边的新房都是做毛笔发了大财盖的呢。

 

 



看着村长刘占河一脸的憔悴,原来这个村的人数

都快赶上别的地方一个乡的多了。

 

 



村长说,一看捂的这么严实,就知道里面有人在干活。

 

 



果然,小作坊里面爷俩正在干得起劲呢。

 

 



今年82岁的老艺人刘子敬从13岁就开始跟着爷爷和父亲学祖传的手艺。

也是现今手工毛笔年龄最大,记忆最精湛的一位。

 

 



作为儿子的刘世民,已经完全继承了刘老爷子的独家绝活了。

 

 



小记者聂安邦还是第一次见识到这几千年留下的活化石技艺。

 

 


老爷子做的是最基础的黄鼠狼拔毛、选毛程序。

 

 



老爷子一听到很多地方卖的毛笔掉毛脱杆,

很是激动:那不是技术问题,是人心问题。

 

 



这些都是黄鼠狼的尾巴,以前常听说,毛笔有狼毫的才好使才金贵,

还以为是真的狼身上的毛呢,今天才知道原来是黄鼠狼呀。

 

 



一般都知道这种纯狼毫的毛笔最贵重也很硬实。

 

 



面对小记者一肚子的“十万个为什么”,

老爷子反而讲得更起劲。

 

 



老辈人讲究的就是信誉,凡是能用自己名讳和头像做商标的产品肯定错不了。

 

 



很漂亮的兔毛,一看就暖和。

但是,做出来的毛笔你用过么?

 

 




这些则是用羊毛制成的“京抓”其原料可不是哪里的羊毛都能用,

据老人家说,也只有甘肃那边一小块区域的羊毛才能用。

 



虽然,老人家的笔做的好,可是由于不懂宣传和经营,

家里的生活并不算太好。

 

 


小孙子和小黄狗站在那里看着家里来的这些奇怪的客人。

 

 



同行的小杨对书法也算是内行了,

谈及毛笔的优劣也算是额有几分行家的味道。

 




记者一行又在村民的带领下来到了另外一家手工毛笔作坊。

 

 



面对记者镜头的这位满头白发的年轻老太太可是位传奇人物,

她可是打破了刘氏毛笔传男不传女的祖训,并且在丈夫病逝后

依然从第63代传人的老公爹的手里接过了独家“一竹笋”

的纯紫尖毛笔的唯一传人成为了汝阳刘的第64代传人。

她就是神秘的族中女毛笔大师——张凤云。

 



就连随同的记者也被老太太的传奇感动了,一连提出了很多好建议。

 

 



这些半成品笔头简直就是一件件艺术品。

 

 


一个小小的作坊却默默无闻的传承着书写民族历史的文化之笔。

 

 

 

这是一道比武林绝学更难掌握的刀法,

耍好了的话,其笔尖会游走龙蛇。

 

 



对于,早已厌倦公干职业的儿子刘忠领来说,

不管是为了祖上的独家手艺尽孝尽忠,

还是为了自己追逐艺术的更高境界,

对于老娘的传艺也是痴迷到了极致。

 

 



母子的联手,不单单又增加了一个65代的传人,

这也是能够在不改变最原始手工毛笔优势

的基础上能够走出独特经营市场的新理念。

 

 



文人墨客家财神,神笔传道有菩萨。

 

 



别说,这第65代传人还真有些绝活,

瞧瞧这字写得一看就知道受到过名家的指点。

 

 



不单单是用自家的毛笔写的一手好字,

你看看是不是有点像过去几千年前他们的

老祖宗在为蒙恬大将军“书写”兵书战册时的架势呀?

 

 



不错,你看到的就是已经即将失传的纯手工雕刻手艺。

 

 



 

看看这家门前的清脆竹林就知道了,

这个“一竹笋”现在开始发达了。

 

 


在村子里面还有一位叫刘四平的残疾人,

不单单依靠祖传的行当自力更生奋发图强

更是带领村里的残疾人一起自强不息,硬是创出了一片新天地。

 



这个小工厂已接收周围村子的28名残疾人在此就业,

年产毛笔30多万套,纯收入百万以上。

 



这些可是纯正的上等货,刘四平经常告诫同事们:

咱们是残疾人,但是咱们的活计决不能残疾。

 

 



看看这位大姐的手,再看看她脸上的笑容就不难看出来,

劳动是辛苦的,劳动也是快乐的。

 

 



 

这位大叔,原来是在路边向过路的车辆拦车行乞过活,

现在他靠自己的双手吃饭很自信。

 

 



看看这小厂的产品多文化多考究呀。

 

 



社会的赞许。

 

 



自己创造出来温暖,也在享受这温暖。

 

 



很豪气的粗笔。

 

 



地已租好,明年就是一个残疾人一个崭新的希望。

 

 



这是在村里见到的唯一毛笔祖师爷的雕像。

 

 



这个也是村里第一批将毛笔产业化的刘氏三兄弟最早的工厂。

 

 



正在进行石灰处理中的羊毛笔料。

 

 



毛笔之乡的象征。

 

 



房顶墙上处处都会看到正在晾晒的成品毛笔。

 

 



这是一个夫妻恩爱的小作坊。

 

 



妻子正在进行毛笔浸胶的工序。

 

 


 

这个工序叫“焊接”但是并非是电气焊的焊接,

其实就是用白乳胶把制作好的笔头粘接在笔杆上。

 

 



刘付林两口也是这个村上仅有的年青一点的制笔人了。

 

 


 

有谁知道,这一支小小的毛笔就要12多道工序呀。

 

 

 

有毛笔就是豪气,看看人家这墙上都是书法。

 

 



见到了汝阳刘毛笔市场经营最成功的企业家(刘氏兄弟家的老二)——刘好勤。

 

 

 

 

 



这里的工作环境要比村里作坊好多了。

 




集团化作业场景很壮观。

 




这种浸胶方式也是一个进步。

 

 



梳理笔毛的方式的机械化也大大加快了生产时效。

 

 



刻字的激光化更增添了毛笔的光彩。

 

 



唯有这个最紧要的工序还是要有经验的老者亲自操刀。

 

 



研发新产品是企业产业化的又一个明显的体现。

 

 



看这些陈列的成品就是一种享受。

 

 



几千万的毛笔精华展现的是民族工业的气势。

 

 



这里用的可是真材实料的“狼毫”。

 

 


刘好勤又在向下一代(67代)的制笔人传授独家秘笈。

 

 



跟随大师走进神秘空间。

 

 



这个牌子铸就了刘好勤的铁骨铮铮。

 

 



中华第一笔很苍劲,谁会用?

 

 



这里收录了,最早时期的毛笔盒子。

 

 



红地毯上没有群星荟萃,却是丹青书画争风采。

 

 



这套豪笔多少钱,你知道么?使劲猜吧——68万。你猜对了么?

 

 



货真价实的代表性传承人。

 

 



这个汝阳刘村可是很有讲究呀,

“龟”字形的架构不单单是为了周易风水的最佳,

更主要还包含了通顺和安保等诸多内容。

 

 



小记者看晕了。

 

 



刘村长很迫切想把这些垃圾污水沟

重新复原成原来的护城河。

 

 



看看,这传承文化的汝阳刘村长家

就是与其他村长土豪的豪宅不一样。

 

 




看看村长耍起他家的妙笔升华了吧。

 





这里还有很多的这样古宅都已是人去屋空了。

 



昔日的汝阳刘村如今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后台管理
    Copyright © 2007 老记见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04273号 豫公网安备41010402002054号 24小时值班电话:13014500123
    本站文字和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