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小记者十年后再访马街书会——
镜头直击凄婉十三说书人
老记见证网 小记者 聂安邦(15岁) 摄影报道
除了河南人外,还会有很多曲艺界、摄影界等;大概没有人不知道马街书会,大约在十年前,父亲带着那时只有五岁的我,怀着憧憬与向往来到马街,实地走过看过之后其结果却让他万分失望,回来后写下了《正在变味的马街书会》/Article/2007/200705/116.html。
十年后我们再次来到这令我们伤心过的地方期待着经过十年的变革,它能够不负众望的,摆脱利益与商业的严重影响。
在此之前父亲经常和我说起马街书会,我自己也记得一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渐渐地变得模糊,到了今年基本上都忘记了,所以这次去马街书会给我的印象算是我对马街书会的第一印象。
正月十二,老记见证网小记者一行先行到达会场附近,趁着约伴随行的影友戴维叔叔他们还没到,便驱车先期进入会场踩点。刚进入会场老记见证网小记者就惊呆了,道路两旁,净是一些小商小贩,树上挂满了条幅广告,来来往往的车辆与人群构成了一幅流动模糊的画面,指挥交通和秩序的民警点缀在其中。
走走停停总算是转了一圈,回到宾馆“老记”和戴维叔叔他们商议了明天的行动计划决定明天凌晨五点起床徒步前往会场。
正月十三凌晨六点,初春的早晨寒冷而干燥再加上那里风大,即使老记见证网小记者穿着皮大衣也不禁打了个寒颤,太阳还没有升起,四周很黑我们不得不借助手灯的光来照亮前行的道路,路走得很艰难,当然如果在白天可以看清道路会轻松一些。
在田间小路走了摸索近一个小时,到了会场已经快七点了,休息了一夜小商贩又重新将自己的摊位摆开,道路上偶尔可以遇见一些背着胡琴的艺人,进入中央会场,放眼望去全是人,有从全国各地赶来的艺人,也有慕名而来的驴友、影友前来参观、拍摄,然而更多的是想借助正月十三这天发一笔小财的人。
整个会场拍摄下来,老记见证网小记者有了一个总结:
摆摊的比说书得多;
摄影的比说书得多;
看热闹的比听书的人多;
扔垃圾的比捡垃圾的人多;
保护领导和名人的警力比保护会场秩序的多——
整场书会热闹而又嘈杂,没有秩序杂乱无章,使得原本应该很热闹的马街书会变得如同杯白开水一样索然无味,记者不禁就要思考到底是马街书会要被时代淘汰?还是马街书会的本质被利益无情地改变了?

做生意的比说书艺人更敬业。

货郎不分男女,挣钱不分老幼。

最下本的当属人家这个企业。

其实,这些垃圾也是可以卖钱的,
估计在这里或许做什么都比捡废品挣钱吧。

很有心计交一份停车费就可以摆摊了,还不怕城管来捣蛋。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见到了一个真正的主角过来了。

登记就有钱。

这个一二百可是血汗钱呀,这个出场费可不比人家著名艺术家一次几十万呀。

定定调子,准备开唱了。

哎呀,这么大的风怎么把小朋友也带来搀和了呀。

老友相见呀。秦大伯可是《河南摄影网》的总掌门呀。

很豪横的影友“霸占”了人家艺人的阵地。

这些喜庆的节日吊坠还是很受欢迎的。
毕竟是正月吗,老爷爷真会做生意。

这也算是传统的手艺人吧。

看上去很精致,不知道这些盲人艺人卖唱多久才能买得起。

山寨“美玉”成了地摊货,这就是假货的悲哀吧。

哈哈哈,这个年龄最小的生意人很有商业天才,
不会就是未来的宝丰县长吧。

厉害呀,公安玩摄影的我知道有个姓秦的大官。

这个奶奶唱的什么我听不懂,
但是,从她的神态上我能感受到他的气场非凡。

一声声叹气让小记者感受到了他们一生的不易。

很精神的爷爷,估计年轻的时候也是个俊后生。

此情此景更像是给影友们当模特。

一听就知道是地道玩意。

老人家的装备一看就知道是经常进城的江湖人士。

和大人说的有所区别的是这些说书人都不是盲人。

也有一些光练不唱的人。

这里唱的很没劲,拍的影友也很多。缺乏的是知音呀。

没有声音的呼声。

不上星光大道亏了。

看到一个类似同龄人的哥哥,
拍的小记者心里酸酸的。

这个也算是为数不多的外省友情加盟的艺人吧,
估计,他们要是只给几百块钱补助就赔死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