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形将消失   老记大漠行   图说天下   社会关注   文化焦点  媒体联播   校园记者
老记简介
    寒心,原名聂志义,原任《文化时报》资深记者。

    现任老记见证网、 一点资讯、网易新闻等自媒体平台的《老记见证》联合报道总策划、资深记者, 也是2006发现河南形象大使,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讲师、社会学者。十多年的记者生涯,寒心发现河南的很多文化遗迹和民俗文化正在被现代的人们逐渐淡忘,寒心很心寒,那些或美丽、或神秘、或怀古的文化不能就这样沉没!寒心决定将用毕生精力为之而奋斗,以尽匹夫之责!


热线:13014500123
微信:hx13014500123
(注明老记见证网)

举手发言
最新报道
 老记大漠行摄影系列报道《感悟大
最新策划
 “庆红旗90年,暑假自驾草原行”
 老记见证——大漠父子暑假大漠行
 《旅游学摄影》走进陕县地坑院
 老记大漠行系列摄影报道《感悟大
 “见证河南文化”报告会6月9日将
 蒙古族婚礼介绍
 永恒地久,2009!——火红的七月
 
 
老记见证河南周口“沙颍河”的鱼鹰部落
老记见证河南周口“沙颍河”的鱼鹰部落
作者:聂志义 聂… 文章来源:老记见证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11/14 6:44:05
 

老记见证河南周口“沙颍河”的鱼鹰部落

 

《老记见证》联合报道 资深记者 聂志义

小记者 聂安邦(17岁)摄影报道

 

    鱼鹰又称鸬鹚,很多地方也称之为“捉鱼鸟”,体态形似鸭子,多见于江西的淡水湖泊、河流一带。也多见于摄影家的作品中,是一幅让人难以释怀鱼米之乡的“渔舟唱晚”写照:在一叶竹筏或木舟上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老者嘴叼着烟袋孤独的面对着自己的鱼鹰唠叨着陈年往事,在马灯和水面倒影的映照下将老者的满目沧桑和灵光闪闪的鹰眼刻画出了一幅原始人文的劳作意境。

    但是,在全国小麦主产区大平原的河南内陆也有着这样的一个鱼鹰部落,还是《老记见证》记者在2017年听老家在周口的一位朋友口中得知的,当时,因为一直致力于文化遗产的挖掘记录和关注空巢老人的计划报道采访中也就一直未能如愿得见。

    近日,终于忙中偷闲利用一个周末的休息时间,《老记见证》记者一行随这位老家周口的杨先生驱车数百里来到了紧邻漯河市区的周口西华县址坊镇南坨村,见到了已经成为了媒体见义勇为“红人”的救人英雄郭海山老人,老人家虽然已是73岁的高龄,可非但眼不花耳不聋身体异常的硬朗,而且仍然坚持着他们的鱼鹰捕鱼的老行当。

    说起这鱼鹰捕鱼的来历就不得不说说成就这一内陆奇特风景线的缘由,在址坊镇境内很早就有养育了成千上万祖祖辈辈的“址坊人”的淮河支流沙河与颍河从这里穿过,虽然学名分“沙河”与“颍河”但是当地人都称之为“沙颍河”,都喜欢称自己是吃“沙颍河”水长大的,两条河流在这里相距不过数里,这两条河不单单浇灌了这里的万亩良田也成就了这里独有的“鱼鹰部落”存活延续。

    据老人家讲,他们这里鱼鹰捕鱼的历史并不算长,他也是几十年前从漯河郾城的师傅那里学来的,现在他们的“鱼鹰部落”在址坊镇周围也有好几十个成员,也大都是以老年人居多,每到农闲时候他们就召集起来用机动三路车拉上他们的铁皮两斗小船,或父子;或夫妻;或兄弟两人相伴,船上搭着或三四只;或五六只鱼鹰“组团”向预定水域进发,这支“鱼鹰部落”的“车队”一旦上路沿路就会招来不少回头目光和手机拍照时的惊呼声。

    鸬鹚捕鱼是中国劳动人民传承千年的古老技艺。鱼鹰部落大都是要成群结队的一起围拢在一片水域,将鱼鹰赶下水后先是撒网设置一道道“封锁线”再边高声喊喝边用划船的长竹竿拍打水面,对水下的鱼进行“打水惊鱼”,待水下一有骚动,不等鹰主人发令,鱼鹰们便一头扎进水里,或“单兵作战”或“团队作业”仅一会儿功夫,鱼鹰们便钻出了水面,嘴里衔着一条条活蹦乱跳的“大白条”,有大鱼也有小鱼,捕上来几十斤大的鱼多不算稀奇事了。捕鱼时,鹰的主人会在鱼鹰的脖子上拴上一根短绳,以防它们私吞“贪污”。一旦鱼鹰“得手”“鹰主人”便会迅速用竹竿鱼兜一手回抄、把鱼抢过来放进船斗里,其实鱼鹰捕鱼的过程也是鹰主人“鹰嘴夺食”的过程。

    鱼鹰部落的收获除了自己食用外更多的是卖给了吃腻了饲料和避孕药喂养的“毒鱼”的城里人。这些野生的各种的鱼味道自不必多说,也算是现实版中的抢手货。

 

 




冬季的周口大地上又开始了雾气腾腾。

 

 





一大早,郭海山的儿子就开始收获

前一天晚上在河里下的网。

 

 


往往就是在不经意的玩耍中

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意外。

 

 


叔侄俩今天的收获还算不错吧。

 

 



看这沉甸甸的一定有大家伙。

 

 



这可都吃几天的了吧。

 

 



这是郭海山的弟弟,这年纪这身板

真是令《老记见证》记者自叹不如呀。

 

 



人家船装车自有诀窍。

 

 




带着孩子来“偷菜”的大神。

 

 

 


鱼鹰部落的集结号吹响了。

 

 



回家带上鱼鹰的郭家老二来了。

 

 



《老记见证》记者给这些

鱼鹰主人讲文化传承的意义。

 

 



看看这73岁的老顽童的驾车水平。

 

 



原来以为是三轮车开到水边再卸船,

没想到每个小船都是用扁担挑过来的呀。

 

 



有点过去老小说《雁翎队》的味道。

 

 



开始布网了。

 

 



该是鱼鹰们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鱼鹰部落的捕鱼号子喊起来了。

 

 




鱼鹰们的头鱼剪裁开张了。

 

 

 


鹰嘴夺食,鱼鹰们恋恋不舍。

 

 



这鹰嘴也着实厉害,

都把鱼肚子给开膛了。

 

 



哈哈哈,大头领也收获了。

 

 



这鹰是不是饿急眼了,硬是死不丢手。

 

 



还是掐着脖子才算数呀。

 

 



这家伙小鱼也不放过。

 

 



这里貌似收获不大,

准备“转场”。

 

 



收鹰就是这样一个个挑起来。

 

 



这位老人是不是在临阵

磨刀检查鹰嘴呀?

 

 


老大就是老大,郭老爷子开始探查鱼情了。

这也是很难学会的独门绝活。

 

 

 



郭老二在收网看看有没有意外收获。

 

 



大头领也在分析刚才的出师不利。

 

 



看着他们收网的样子很是心累,

就不能用一个机器或者马达之类的替代么?

 

 



这个扁带此时的作用就是凳子了。

 

 



仔细观察一下总是弄不懂,它究竟是鸭子

让鹰给配了还是鹰蛋让鸭子给串了?

 

 

 

这饭晌就这样打发了呀?

 

 

 

 

看看人家郭老二更是艰苦呀,

冰凉的生红薯就这么就着冷风当午餐了呀。

 

 

 

 

郭老爷子在给老兄弟评估鱼鹰的品相。

 

 


两个“带头大哥”在商量“战略转移”

的方向和改变的“战术”计划。

 

 

 



大部队、大兵团作战开始了。

 

 



真是来着了吧。

 

 

 

看看这姿势,肯定是有“戏”了吧?

 

 



得手了就是争功。

 

 



谁傻眼了?

 

 




完蛋货,没有功劳还给主人添乱。

 

 




这边也收获连连。

 

 




小鱼也不放过了。

 

 

 

继续前进。

 

 

 



老爷子可并不只会放鹰捕鱼,

就连吃鱼也是有自己的独家手艺,

很多当地的农家特色饭馆还有

老熟客特意请他去露一手。

 

 



老爷子并不吝啬把,

一些独创吃法传给了后生们。

 

 



郭海山老爷子的儿媳妇也

耳读目染的学会了公爹的手艺。

 

 




这种吃法才是又美味

又有营养的农家绝活。

 

 

 


老爷子说我的身体好,

就是因为经常吃这些野生鱼类。

 

 



看看今天的收获吧,足有百余斤吧?

 

 



这货是兴奋什么呀?

 

 



哦,原来是他们该

论功行赏的时候到了呀。

 

 



真是“温饱思淫欲”呀,

连这货们都不例外呀?

 

 



老人说年轻些年他还曾

带领他们的鱼鹰部落四处闯荡,

现在老了就像守着家抱孙子了。

 

 


 

这些渔网都是他自己亲手编织的,

买的那些渔网都不实用。

 



在他们下河捕鱼的时候,

他曾先后救了五条性命。

 

 



这个木质的两斗船已经绝版了

也是他自己亲手制作的。

 

 




现在沙河的水涨了很多,

说是为了开通航运,

已经半个世纪没有走过船了,

前些日子还看到有大船在这里试航。

如果航道开通了估计就不能在沙河捕鱼了。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后台管理
    Copyright © 2007 老记见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04273号 豫公网安备41010402002054号 24小时值班电话:13014500123
    本站文字和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