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形将消失   老记大漠行   图说天下   社会关注   文化焦点  媒体联播   校园记者
老记简介
    寒心,原名聂志义,原任《文化时报》资深记者。

    现任老记见证网、 一点资讯、网易新闻等自媒体平台的《老记见证》联合报道总策划、资深记者, 也是2006发现河南形象大使,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讲师、社会学者。十多年的记者生涯,寒心发现河南的很多文化遗迹和民俗文化正在被现代的人们逐渐淡忘,寒心很心寒,那些或美丽、或神秘、或怀古的文化不能就这样沉没!寒心决定将用毕生精力为之而奋斗,以尽匹夫之责!


热线:13014500123
微信:hx13014500123
(注明老记见证网)

举手发言
最新报道
 老记大漠行摄影系列报道《感悟大
最新策划
 “庆红旗90年,暑假自驾草原行”
 老记见证——大漠父子暑假大漠行
 《旅游学摄影》走进陕县地坑院
 老记大漠行系列摄影报道《感悟大
 “见证河南文化”报告会6月9日将
 蒙古族婚礼介绍
 永恒地久,2009!——火红的七月
 
 
原来周口沙颍河鱼鹰部落的真正老掌门是他——
原来周口沙颍河鱼鹰部落的真正老掌门是他——
作者:聂志义 文章来源:老记见证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11/27 11:00:11
    

   

原来周口鱼鹰部落的真正“老掌门”是他?

 

《老记见证》资深记者 聂志义 摄影报道

 

 

    经过《老记见证》记者二下周口、漯河走访调查后得知,在河南包括周口沙颍河在内的鱼鹰部落真正的老掌门却是现在已经是年已九旬的何海镇老人家。

    原以为经过同行介绍的见义勇为老人郭海山就是鱼鹰部落的长老级人物,可是经过几天的采访方才得知,郭老爷子虽然是在鱼鹰部落中年岁最高,但却是真正放鹰打鱼的时间在这个部落中还尚数较晚的年轻人士,据他本人对记者称也还不过20年。

    在《老记见证》记者的题目为《老记见证河南周口“沙颍河”的鱼鹰部落》的文章发表后,引起了一批沙颍河鱼鹰部落成员的来信来电介绍了郭老爷子的鱼鹰捕鱼的发展经历,据鱼鹰部落的正宗传人称,郭海山的岳父家就是邻镇的奉母镇,他的手艺也只在这里从祖传专业养鹰、训鹰、放鹰的老何家学到的,最早的郭海山也只是经常在沙颍河里撒网捞鱼,看到了鱼鹰部落利用鱼鹰捕鱼后大受启发便也跟着模仿着做了起来,但是他的技巧也只是一般的“外三门”真正老何家的绝活也只有老何家的五代人传内不传外了。

    如果要追溯起这沙颍河鱼鹰部落的传承,就不得不提起老何家的五代传承的故事了。

    解放前老何家第一代鱼鹰捕鱼的创始人,也就是现任沙颍河鱼鹰部落的九旬老掌门何海镇的父亲何顺岭在许昌的鱼苗孵化场做工,一天一个叫关老五的好事者从江西带回来了几只鹰教给何顺岭让他研究小鹰的孵化和喂养已经训练技术,关老五的手艺毕竟是粗浅的,为了把这些“老师”拜托的事情办好,把这些金贵的看上去有点像鸭子的大鸟照顾好早日训练成“河水战士”,当时年仅25岁的老何带上干粮拿上家里仅有的“老头票”跑到江西鱼鹰的老家去拜师学艺,经过了半年时间的勤学苦练,这些“既像鹰又像鸭”的鱼鹰的习性和生活规律已经孵化、喂养、训练的诀窍和疾病的防治都已被老何熟记于心了,就这样在中原大地上终于也有了鱼鹰捕鱼的行当和一道异域的风景线——

    到后来儿子何海镇25岁的时候也对这个着了迷,也开始了跟着父亲边学边干的参与沙颍河鱼鹰的部落作业中了,别说这玩鹰捕鱼还真不是谁都能玩的呀,光是在船上站上去就是头重脚轻、前仰后合的稳定就已经很是难为人了,还要在小船上时而疾驰如飞,时而上下一压一松的打水惊鱼,更何况这样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就算是回到陆地上还是像踩在棉花上一样不能适应了。也知道摔了多少次,也不知道喝了多少水,这样才能成为一个鱼鹰部落的一员。他们中原的鱼鹰部落就这样在一代代的传承中,以沙颍河为根据地,不断地以乡邻、亲属为组织骨干不断地扩张壮大了,但是其鱼鹰部落的核心技术从来也都是只有老何家本家人能学到,外人也就是学点比葫芦画瓢的热闹跟着帮衬而已。

五代传承的名录有:

    第一代跟着关老五和江西人学鱼鹰捕鱼的创始人叫何顺岭(已谢世,享年80岁),第二代就是现在已是九旬高龄的叫何海镇他和父亲何顺岭也都是在25岁开始学习鱼鹰捕鱼的专业知识,第三代有何家四兄弟组成,也是现在鱼鹰部落中的“四大金刚”顶梁柱:老大叫何新朝今年 66 岁12开始边上学边带鱼鹰打鱼贴补家用,老二叫何志朝今年64岁14开始学家传绝活,老三建朝今年54岁 ,从小读小学时一边仰着头听课低下头一边在下面结网,老四何付朝今年53岁,从小和老三两个人抬着船偷着去逮鱼。

    轮到了现在本应该是鱼鹰部落的最兴旺中坚力量的第四代了,但是因为这个在农村被视为老玩意的手艺也和其他老文化一样不受待见了,原来的第四代除了老三家四个女儿不会这个祖传技艺外,老大家的两个儿子、老二家的两个儿子还有老四家的两个儿子都继承了祖业的绝活,只不过老二家的小儿子原本是所有鱼鹰部落中技艺练的最好的一个,可惜天妒英才本应是成为新一代能把鱼鹰部落事业发扬光大的后生却在一场事故中逝去了,这事也算是全家人的一个心痛了。

    随着民族文化复兴的号角吹响,在中国大地处处都在洋溢着民族风的陶醉,在沙颍河上也不例外,这不第四代鱼鹰部落的精英们除了在城里忙碌外,一回到家也依然是:脚踏斗船鹰两边,号子叫起豪冲天。人喜鹰欢捞白条,马灯映锅鱼酒盏。这些日子第四代的长子“老大”何彦飞,正在谋划盘算着把这个文化传承进行产业化的发展,他要用沙颍河鱼鹰部落捕捞的野鱼进行餐饮文化的同时,也想将这个奇特风景线让更多的人欣赏并且体验的活动中传承这个在中国有几千年历史的鱼鹰捕鱼的民族传统文化。

    现在这个沙颍河的鱼鹰部落已经是一直有数十只船;近百只鱼鹰;百余人的大部队了,虽然其中也有目光短浅的一心只为捕鱼挣钱之人,但是更多的人则是已经把这个当成了一种事业和乐趣,也就是当今最时髦的名词: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就像他们必抽的烟;必喝的酒一样,没有了它就几乎是失去了活着的乐趣。

 


按照爆料人提供的线索,

《老记见证》记者,

没有找到鱼鹰部落的作业水域,

倒是看到了电鱼的船只。

 



经过再三核实才弄清楚,

原来鱼鹰部落的“临时行营”

就在河对岸,河边见到了生活的慢节奏。

 

 



这个浮桥很黑,十几米就要10元钱。

 



终于在这里找到了鱼鹰部落的身影,

感觉到这里才应该是真正的鱼鹰的猎渔场。

 



这就是出现在《老记见证》记者

镜头中比较频繁的何家老三。

 



看来上次跟着郭海山去的那个水域

根本就不是真的鱼鹰部落的“战场”,

这里的收获才是应该属于鱼鹰部落的品味。

 

 



看着两张可怜的脸让人

真是憋不住想笑。天壤之别呀,

鱼鹰部落忙的热火朝天的收获,

他们却愁眉苦脸的四处转悠。

 



这不,有一条上来了。

 



何家老三要发财了。

 

 




感觉在这里所见

鱼鹰的精神状态就不一样了,

有点兴奋好战的激动。

 

 


那俩可怜虫,

这个一个人的苦恼又来了。

 



这景色风光无限好,

真是一幅难得的鱼鹰部落作业图。

 



天色已晚,人鹰也都累了,

大家准备收队了。

 

 


看看这喜人的收获就来劲,

看看这些守候的运输队忙得不乐乎。

 

 



原来收获的鱼都在水里埋伏着呀。

 



看看把这老太太高兴的,

一天苦苦的等候疲倦一扫而光。

 



看看何家老三的收获,

让这些鱼鹰都眼红了。

 

 


看看,这都是闻声而来的“吃货”们。

 



以为是来收保护费的,

没成想也是一个“馋嘴猫”。

 

 



一般在河边买的鱼都要

比拉回去卖的便宜些。

 

 



这估计要算是最小的鱼鹰部落成员了吧。

 



刚要走,就被大婶给截住了,

说啥也尝尝自己家河边的鱼。

 



部落也有部落的规矩,

集结完毕后还要等候

掌门人讲评发话才行。

 

 

谁能想象到在大中原的腹地

还有着这样的一支队伍。

 

 



是不是原始与现代则交汇处?

 

 



劳累、辛苦、在寒风中煎熬

就是这些鱼鹰部落的特点。

 

 

唯有此时才是他们最开心的时候。

 

 

 

在这个漯河、周口交界处

就是他们的专业小市场。

 

 




这才是鱼鹰部落应该有的收获。

 

 

 


这就是头鱼吧。

 



这个老板娘一买就是两大盆,

估计回去后也是加倍的挣吧。

 

 



一会功夫就上买客了,

他们的鱼几乎没有剩下过。

 




也该喂喂这些功臣了,

不然它们要是一罢工就不会有好收获了。

 



都市里难得一见的“朝阳晨雾”。

 

 


终于见到了这个昔日“叱咤风云”的人物,

鱼鹰部落的九旬老掌门——何海镇。

 



老爷子前些日子不小心把腿磕了一下子,

只好有孙子背着再去河边找找感觉。

 

 

去往河边的途中,

见到了两位八旬老太正在闲聊,

看得出这里人杰地灵人人都活大岁数呀。

 



到了河边后小付接着背起老人,

深一脚浅一脚的把老掌门接到了

今天鱼鹰部落的作业现场。

孙女婿付立平就是最早向《老记见证》记者

反映鱼鹰部落的真实情况的人,

虽说是上门女婿但是在这个家庭中

却是一个特别优秀的孩子。

 

 

每次这百十斤的两斗船

和鱼鹰都是要从车上卸下

来后人工肩挑到水面上的。



据了解,其实再过去老辈鱼鹰部落的

老人们都是这样用肩挑这个船、鹰

一路几十里的去作业的,只不过后来

才借用了现代的交通工具,先是独轮车、架子车、

自行车和现在的机动三轮车。

 



给老掌门点烟的就是这个

鱼鹰部落的第五代传人,

也是老何家的长子长孙

正根正苗的何润泽,

同时也是全家人最看好的未来小掌门。

 

 

 

 



看到老掌门突然的出现,

大家立刻围拢了过来。

 



这些跟着老何家沾光了半辈子的

乡亲们赶紧迎过来问候点烟。

 


老人家指着这片水域

和那些捕鱼的大人们对重孙子

讲述着他们原来的故事,

不难看出,老人家的精神

比开始在家时有了很大的变化。

 



老人家一时兴起,

不顾年事已高和腿部有伤,

非要在上船上找找感觉,

《老记见证》记者明白,

这是老人家要在记者面前逞逞强。

 



看看,这个小家伙也来撒娇了。



或许这也算是一个文化传承的场景吧。



三爷爷亲自把小润泽带上船去,

手把手教他如何划船如何掌握方向。

 



看看,这鱼鹰部落的后一辈也开始成长了。

 



看看,这也是鱼鹰人家的媳妇,

不爱香包爱芦苇,

这就是鱼鹰部落家的爱美之心呀。

 



老掌门就像一位检阅自己大军

的将军注视着远去的船队,

谁也不知道他的心里在想什么。

 



老人家突然转过身跟

《老记见证》记者说,

这些人都是从小孩子起

就跟我学玩鹰抓鱼了。

 



其实,鱼鹰捕鱼也是要

根据情况讲究布阵的呀,

这是一字惊鱼阵,扎好网后开始围剿,

然后再由鱼鹰一个个歼灭。

 



老爷们在“前线”斗法,

老娘们在后面就要没事找事了。

 



看看老太太手里的花生

就是被抛弃的可惜宝贝。



看看这个何家的长孙“偷菜”

的水平果然不能小觑。

 

 



看看这位城里来的大老板,

走起“独木桥”来怎么就这样了?

原来是看到了打上来的鱼呀。

 



这是为了在寒冷的冬季让大家能暖和些,

在水上唯一能暖和的办法就是往肚里喂热饭。

 

 



看到人家鱼鹰部落的人

在水上穿梭自如好不潇洒,

这位仁兄也想体验感受一下。

 



可是没几下就受不了了,

趁着还没有被鱼活捉赶紧弃船吧。

 



这才叫“埋锅造饭”。

 



这才叫真正的野餐,

看看这诱人的野生鱼就是忍不住咽唾沫。

 



虽然河水很清,

但是还是要再清洗一遍。

 



我倒要看看他们的地锅做法是啥样的。

 

 

 

果然是有独特的方式,

居然用于膀胱来去鱼腥,又学了一招!

 

 



开始水煮鱼了吧。

 




鱼香味已经侵入了鼻子里了,

肚子就开始“唱歌了”。

 



老爷子接过勺子告诉《老记见证》记者,

这种鱼除了要选择鱼的品种和作料外,

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煮鱼的火候和时间。

 



也许是闻到了香味,

也许是因为有老掌门在现场,

大家都急急的凯旋而归了。

 




看看这种瞭天地吃法也是

《老记见证》记者生平第一次看到。

 

 



能看出来,何家老三端着由老父亲

亲自做的饭心里有点小感动。

 

 

这个场景恐怕没有几个人能见到吧。

真正的鱼鹰部落生活一瞥。

 

 



何家老四边吃边喊:爹做的饭就是好吃!

 



《老记见证》记者很庆幸能独家拍到

这个纯天然的原始鱼鹰部落状态。

 

 



老人家看着孩子们吃得香

自己也乐开了花。

 

 



收工的时候又到了。

 



这既是今天的收获。

 



因为今天的鱼是何家长孙

彦飞从城里带来的大老板全包了,

所以就剩去了再到那个小市场卖鱼的辛苦了。

 



这些鱼可都是四五斤、

七八斤甚至十几斤的大鱼,

所以这装鱼的塑料袋就完全没有派场了。

 



为了不让车内残留下鱼腥味,

翟老板还特意带了很多的纸箱。

 



据当地正餐馆老板说,

这道菜叫“鸡庆有鱼”。

 



炒鸡加炖鱼也是这里的特产吧。

 

 


第二天,奉母镇的镇长还特意

给《老记见证》记者讲述了镇名的来历,

奉母镇原名夺母城,说是这里有兄弟二人

争着孝顺父母的故事,因为“夺”字

不好听才改为了奉母镇。

 



采访期间,何家老大和老掌门

随着《老记见证》记者的问题

又回味起来那个既艰苦又快乐,

既贫穷又开心的年代——

 




说起跟着老父亲当年一起养鹰、

捕鱼的难忘岁月,

老人家抱着老父亲的照片抽泣了起来。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后台管理
    Copyright © 2007 老记见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2004273号 豫公网安备41010402002054号 24小时值班电话:13014500123
    本站文字和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